这篇名为《湘筝神韵寻幽探秘》古筝论文是由湖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 、湖南省古筝艺术委员会会长陈湘辉老师在对湖南古筝音乐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创作而成,是目前为止国内首篇有关解读湘筝的论文,发表在2011年第6期音乐教育与创作期刊中。以下是该论文内容:
湘筝神韵寻幽探秘
陈湘辉
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类乐器,据音乐史学界的研究,早在西周王朝统治时期,秦国建立之前,筝已开始流传于秦,距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秦筝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为秦地秦人弹奏秦声的乐器,但随着它在神州大地的不断广泛传播,逐渐与各地风土、自然、语言、习惯及其他民间音乐艺术相融合,其地域性文化特色悄然而生并日渐浓郁,最终形成了“茫茫九派流中国”的局面。例如:陕西筝、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蒙古筝、朝鲜筝等流派异彩纷呈、风格多样、相互争奇斗艳。
湖南,潇湘楚地,山青水秀、风土旖旎。自古文人墨客、名流雅士辈出,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荟萃。湖湘曲乐穿汉唐,涉宋元,历明清,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别树一帜、韵致独具。湘筝流派正诞生在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之上,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韵味,彰显着无穷的魅力。
一、湘筝形成
建国以来,由于各派著名筝家的辛勤耕耘,传统筝乐的流派和地方风格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体制的确立,使古筝教育告别了自古“师徒传承”的筝乐传习方式,纳入了专业音乐教育的轨道。古筝演奏专业相继设立在各所音乐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这使得传统流派之间、筝家之间以往比较闭塞,保守的关系得到改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蔚然成风。有力促进和推动了筝乐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为了适应筝乐发展,新一代演奏家们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甚至不囿于中国的传统音乐,他们广采博集,演奏技巧高度丰富和完善,演奏风格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感,优秀的现代筝曲也层出不穷。如:《浏阳河》、《战台风》、《井岗山上太阳红》、《溟山》等乐曲,都是个性鲜明的经典曲目。
二十多年来,除了古筝演奏家集演奏、创作于一身的方式还在延续外,更有了不少专业作曲家介入筝乐创作领域,如王建民、何占豪、徐晓琳、周煜国等,风格多样的新筝曲不断涌现,现代筝乐创作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涌现了不少经典优秀的筝乐作品,如:《西域随想》、《临安遗恨》、《黔中赋》、《云裳诉》等乐曲同时出现了现代筝乐流派,如:湘筝。
湘筝的形成,与湘筝作品风格显著、湘筝教育生机勃勃、与湘筝人物人才辈出等几个方面是分不开的。
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如湖南民歌、花鼓戏、湘剧、祁剧、常德丝弦等,因此得到了不少古筝家、作曲家的关注和青睐,创作了许多在中国筝乐中颇具影响力的湘筝作品:如《浏阳河》、《洞庭新歌》、《银河碧波》、《春到湘江》、《溟山》等乐曲。这些湘筝作品均被列入了全国古筝考级曲集,有些还被列入全国古筝考级最高级曲目和重要古筝赛事的专业组规定曲目。
近些年来,湖南古筝艺术教育事业开展得生机勃勃、如火如荼。据2008年初步统计全省有二百多家古筝培训机构,六千多习筝者考级。省内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高规格筝艺活动,如“湘筝杯”“敦煌杯”等省级古筝大赛、古筝艺术节、古筝学术交流与大师班等。曾得到许多中国筝艺界精英的鼎力支持:吉林歌舞团著名古筝演奏家赵登山老师、沈阳音乐学院阎俐、杨娜妮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李萌、周望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邱大成、王中山、林玲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张珊教授、西安音乐学院周延甲、樊艺凤教授、著名古筝艺术家赵曼琴老师、武汉音乐学院吴青、高雁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孙文妍教授、著名筝家张弓老师、厦门大学焦金海教授,星海音乐学院陈安华、陈蔚旻教授、青年古筝演奏家刘乐和伍洋等。他们来湘讲学、演出和担任比赛评委,推动了湖南省古筝艺术事业的长足发展,影响深远,并且在全国业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湖湘大地古筝人才辈出,大批湘籍的优秀古筝人才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各级音乐院校,其中不少人在国际国内音乐大赛中获得大奖。如湘籍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士研究生刘乐曾在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荣获古筝专业组的金奖;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上海戏曲学院,湘籍青年古筝演奏家伍洋曾获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文华艺术院奖古筝大赛铜奖。
另外湘人的古筝作品、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
显然,“湘筝”作为古筝百花园中的一枝新花,作为古筝艺术流派中的一个新兴学派,已逐步得到古筝学术界的认可和肯定。
二、湘筝音乐素材
目前湘筝作品的创作取材,基本上来源于湖南花鼓戏音乐、湖南民歌音乐的素材。作曲家把这些具有鲜明湖南地方音乐风格特色的音乐素材加以提炼、加工、改编和整理,精心创作成了现代筝乐作品。这些筝曲音乐清新脱俗、生动活泼、热情奔放,旋律优美流畅、婉转悠扬,具有较强的歌唱性。
1、取材于湖南花鼓戏音乐素材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民间小戏的总称。起源于宋代,经历了民间歌舞、对子花鼓、整本大戏过程。目前有《刘海砍樵》、《补锅》等400多个剧目,都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素材融入到筝曲创作中,别具特色。此类代表作品有:范上娥作曲的《银河碧波》、王中山改编的《春到湘江》、焦金海作曲的《芙蓉春早》、王建民作曲的《湘舞》、李赛君、王佑贵作曲的《汩罗江上》、陈湘辉作曲的湖南风情组曲:一《湘音?湘情》、四《湘韵》。
2、取材于湖南民歌音乐素材
湖南民歌依据音乐形态特征以及音乐节奏类型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最早可以追溯到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楚辞》,历经了娱神歌舞等形式直到现代的湖南民歌。在历史渊源上要早于湖南花鼓戏。作品有:张燕改编的《浏阳河》、王昌元与浦琦璋改编的《洞庭新歌》、陈湘辉作曲的湖南风情组曲:五《洞庭美》、二《苗族舞曲》、三《侗乡月夜》、焦金海改编的《苗岭的早晨》、焦金海作曲的《侗族舞曲》、宋泽荣作曲的《湘西情》、王中山作曲的《溟山》。
三、湘筝音乐特点
1、 “辣”(6)音的运用体现湖南明快直白、火辣热情的音乐风格。
音乐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与当地地理环境、人民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湘筝作品在开始或结束或者前后同时出现了羽调式主音6(la),且有的曾多次出现,这也许与湖南人嗜辣(la)的风俗有密切关联。
曲例:
《溟山》 开始:
《侗族舞曲》开始:
结束:
《春到湘江》结束:
《湘舞》 开始:
结束:
《银河碧波》结束:
《汩罗江上》开始:
结束:
《湘韵》 开始:
结束:
《洞乡月夜》开始:
结束:
湖南自古称“脾湿之地”,多雨潮湿,明末传入中国湘楚之地的辣椒具有御寒祛湿等功效,鲁颂作曲、谐丁仁作词的湖南民歌《辣椒歌》歌词写道:“……辣椒好处实在多,去湿气,开心窍,健脾胃,醒头脑,更有那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价值高……没得辣椒不算菜,一辣胜佳肴……湖南人实在爱辣椒,就连说话也有点辣椒味,出口渣渣响,听起火燎燎……”,湖南人嗜辣(la)借辣(la)的冲劲来抒情、寄意、壮怀,因此形成了湖南人火辣辣性格和火辣辣的音乐风格。
著名作曲家徐沛东作曲的湖南民歌《辣妹子》,乐曲中就出现了九十多个6(la)音,可以想像6(la)在湖南音乐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就像湖南人的生活习惯与辣(la)密不可分一样,无辣(la)不成菜,无6(la)不成曲,因此作者称6(la)为“辣”音。
2、“酸”(#5)音的运用体现湖南独特的音韵文化。
许多湘筝作品中出现了颇具湖南特色的特性音“#5”(在湖南戏曲唱腔中称之为气颤音,音高在5 与#5之间)
曲例:
《溟山》
《侗族舞曲》
《芙蓉春早》
《银河碧波》
《春到湘江》
《湘舞》
《湘韵》
“#5”与湘筝音乐密不可分,使音乐独具韵致、别有一番风味这也许与湖南人另一个生活习惯,喜欢腌制和食用酸菜有关,尤其是湘西的侗乡苗寨,家中常年都有酸鱼、酸肉、酸菜,腌制出来的菜酸香味醇、清淡爽口,在演奏或演唱“#5”这个音时与食酸菜的感觉几乎一样,因此作者称“#5”为“酸”音。
四、湘筝音乐韵味
音乐是人类最心灵化的艺术,《礼让•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者”。
音乐,可以最丰富细腻地表达人的感情世界的复杂变化,但不能直接表现观念性、抽象性的东西,必须化成感性的东西,化成情感和参照的对象,它才能进入音乐。这样,就需要找到一种形式可以掌握和表现,这就是人的情感,就是情韵。
情感具有感性的性质,既是精神的、内容的,又是客观的、形式的,与人的视觉、听觉、味觉(酸、甜、苦、辣)等感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正是这种天然的联系能够获得一种符合艺术审美需要的感性因素,中国古代哲人和艺术家在对这种感性因素作整体把握时用音韵的感觉来予以概括便称之为“韵”。①
“韵”表现主体性的内容,乃是通过声音的起伏回旋,自由动落,经过听觉,直接触动听众的情感,直接诉诸于听众的内心世界,不可见而可感的,因此,从湘筝音乐听觉感受和湘筝音乐素材、特点的理论可概括:
湘筝具有鲜明的湖南地方音乐风格特色和时代感;
湘筝具有优美流畅、婉转悠扬、歌唱性极强的韵律;
湘筝具有清新脱俗、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神奇独特的“酸”“辣”味。
结束语
湘筝是新时代的产物,湘筝是中国筝乐中的新兴流派,湘筝是作曲家们、传播者们默默辛勤耕耘和智慧的结晶。湘筝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辉煌灿烂。
①彭吉象《中国艺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52页
附:湘筝作品及作者简介
《春到湘江》、《溟山》 作者:王中山
王中山: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筝乐作曲家。现执教中国音乐学院。曾获国际古筝大赛专业组第一名,现任中国音协古筝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艺术委员会名誉会长。
《浏阳河》 作者:张燕
张燕:当代著名演奏家、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毕业,曾任东方歌舞团演奏员。
《洞庭新歌》 作者:王昌元 浦琦璋
浦琦璋:上海民族乐团作曲家。
王昌元:著名古筝演奏家、筝乐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毕业,先后担任上海歌剧院、上海乐团、上海舞剧团、中国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的古筝独奏演员。
《银河碧波》 作者:范上娥
范上娥:古筝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毕业。
《侗族舞曲》《芙蓉春早》《苗岭的早晨》 作者:焦金海
焦金海: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厦门大学音乐系教授。系中国筝会副会长、中国 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厦门音协筝会会长。
《湘舞》 作者:王建民
王建民: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教授。
《汨罗江上》 作者:李赛君、王佑贵
李赛君:曾任职湖南省杂技团、古筝演奏家。
王佑贵:国家一级作曲,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歌舞团创编中心主任。
《湘西情》 作者:宋泽荣
宋泽荣:原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湖南省音协古筝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系古筝专业教授。
湖南风情组曲:一《湘音•湘情》二《苗族舞曲》三《侗乡月夜》四《湘韵》五《洞庭美》 作者:陈湘辉
陈湘辉:湖南省著名古筝教育家、筝乐作曲家,现任湖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古筝艺术委员会会长、湘筝艺术团团长、湖南省音协古筝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