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7日的华人作曲家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中,前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会长曾叶发的《流声残韵》作为香港作品的代表,由阎惠昌指挥香港中乐团演奏。
乐曲原为古筝与西洋室乐团而写,中乐版于去年“罗晶与香港中乐团Ⅱ”的音乐会上首演。这次载誉重演,曾叶发与罗晶特意与乐迷们分享他们对这首乐曲的一些理解与感受。
“支声复调”常用技法
中国传统的音乐织体“支声复调”以及当代西方的作曲手法“微模”成为了《流声残韵》的出发点。曾叶发指出“支声复调”是他近年常用的作曲技法,他觉得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不依靠复音与和声等概念。在他的音乐里,旋律线条是音乐形式的动力,通过“支声复调”里的不同线条去表现不同的形态。至于在乐曲的开端,他用了“微模”的手法,在音乐上并没有真正的转化与方向。音乐的架构在相对静止的状态,独奏古筝则运用了一些疑似即兴的手法去演奏。曾叶发也提到中乐版大致上是原有西乐室乐版的移植,古筝独奏部分基本不变。他觉得中乐版的织体与气氛更能恰当地表达乐曲中隐藏的情感,也带有强烈的现代中国色彩。
对于再次担任独奏的罗晶来说,当她每次拿出相同的作品重新去演绎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不同的体会和感受。罗晶表示在去年第一次拿到《流声残韵》的乐谱时,感到有颇大的挑战性,因为它用了很多古筝不常用的技法。这首乐曲最初给她的感觉是古筝跟乐队是不一样的,乐队是一个衬托,然后有很多的铺垫。古筝单独在演奏的时候像一个独白,像一个还没有进入角色的演员。当古筝慢慢跟乐队互相融合以后,开始感觉大家是由不同的地方逐渐靠近一个方向,但是各自在事前是没有任何关连的。到了最后,乐曲推向一个高潮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们是朝?同一个方向走,只不过不在同一个出发点上。
《流声残韵》很“好玩”
罗晶觉得《流声残韵》很“好玩”,每次弹奏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第一次演奏时,因为许多节奏上的复杂性,加上定弦的不规整性,使她需要更专注在自己独奏的部分。这次再度演奏,为了更能理解这首乐曲,罗晶重听录音,重看总谱,重新深入思考乐谱。她发现其实这首乐曲是一个很有趣的架构,给她的感觉是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的事,但是最后他们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她觉得这是一首特别值得推敲的乐曲。每次弹奏总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体会,然后发现在隐隐约约中,能够从筝与乐队里找到一些关连,然后这些关连在聆听的时候又不是那么明显。
在乐曲内容上,罗晶跟曾叶发没有太多的交流。她认为现代派作品并没有说需要一个很具体的内容,或者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架构,去引领观众去听一些东西,她估计曾叶发也是抱?这种想法。罗晶认为曾叶发给了她和指挥、乐队有很大的空间。她觉得乐曲不限制于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听或者去演奏,给予大家很多想像空间,她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理念去处理这首乐曲,就正如曾叶发在乐曲解说上说:“无非提供了短暂的慰藉,意念才是关键。”他这个意念,在音乐背后想带给观众些什么。罗晶认为这可能需要每一位观众去欣赏的时候,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不同的共鸣,而并非去找一个故事的内容。乐曲的音乐色彩,整个结构框架与音响效果,是现代音乐所关注的地方,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兼任讲师 杨伟杰
相关阅读
【新闻】昡彩——罗晶筝团音乐会在西安上演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