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扶、丁伯苓、曹正合影
1954年曹正在其《筝曲选集》的前言中提到:“本《选集》共选录筝曲四十首,分上下两编付印;同时还打算把《河南曲子板头曲》筝曲和《山东琴曲》筝曲,分别专集编订出来;另外,为了全面介绍和推广筝的艺术,尚拟编写一本《古筝演奏法》以供同好。” 详见:曹正《古筝书谱序跋集》,西安秦筝学会印,1982年。)从以上言语中,可悉曹正先生对分布在各地的地域性筝乐流派的把脉以及对古筝专业艺术发展的深远布局。
《古筝弹奏法》封页
曹正 著,音乐出版社,1958年7月出版
故在1958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筝弹奏法》一书中,就包含了1954年曹正亲自赴邓县拜访曹东扶所得的“曹氏抓筝八法”,“该弹筝法系依照曹东扶幼年学筝时,开始弹筝的小曲《剪靛花》为素材,分别用八种不同的技巧,循序渐进的安排了全套的传统演奏法。因为是以曹东扶的演奏法为基础,所以称这种练习曲为:曹氏抓筝八法。”详见:曹正《古筝书谱序跋集》,西安秦筝学会印,1982年。)
本期将沿着曹正先生的脚步来到河南,以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的形成为例,通过从曲种到乐种、从乐种到独奏的蜕变来,将目光投向并审视20世纪上半叶河南筝从民间即兴散落的演奏向学院专业化演绎过渡的器乐化演进脉络,来观察河南筝如何从伴奏、主奏向独奏逐渐过渡的器乐化续接与升华。
所谓河南筝的“器乐化”指的是,既脱离了河南大调曲子唱词及板头曲合奏声部,又融入了原生“母体”特质而输入浓厚地域性特征,同时又以古筝独特乐器性能化成个性演奏技巧进行再输出的双向过程。“器乐化”不仅完成了古筝从非独立的从属、依附状态转化为以古筝自身性能、及音响特征为根本,在纯器乐音乐语汇上进行“再造”、“充实”的独奏艺术门类,更使其在各地域性古筝流派之林中表现出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与价值,通过编订指法、技法创新、旋律润饰、特色音型等方方面面对传统曲目打磨加工,使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不断完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河南筝在形成流派以前,被称为板头曲或河南筝。板头曲原是民间俗称,将早期河南筝曲直接称为板头曲,无形中暗示了它脱胎于板头合奏中的筝乐声部。称为河南筝,是指20世纪中叶,“筝”作为器乐独奏体裁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将地域风格特征,作为其划分标准,冠名而来。河南筝派指的是,20世纪下半叶,脱离了原生民间母体,在学院专业化语境中订谱传承后,逐渐产生的筝乐艺术流派。
图1 河南筝从曲种伴奏到乐种合奏向器乐独奏艺术演进脉络
如图上所示,本期开始将从河南筝曲独奏出发,逆向探寻其与原生曲种、乐种间的关联,就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形成的问题进行探讨。河南筝从曲种伴奏中褪去人声依托,从乐种合奏中,脱离开合乐的制约,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事实上,特色器乐化语汇的形成也就意味着河南筝派音乐风格的初步形成。
l 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的形成
在河南筝近百年的器乐化发展历程中,始终贯穿于大调曲子、板头曲、河南筝曲独奏的民间筝家曹东扶,由于1956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因而成为了河南筝派形成及研究中关注的焦点与关键,故从其缩影中可以对20世纪中叶民间艺人身份转型与筝乐艺术流派形成之间的互文关系进行有益的探讨。
民间艺人曹东扶作为河南筝从民间向学院转型过渡的传送带,首先体现在曹东扶的艺术生涯与河南筝派形成脉络间的同步关系上:
艺术时期 | 发展阶段 | 具体年代 | 曹东扶的艺术生涯 | 活动地区 |
胚胎时期 | 伴奏 | 1898—1947 | 曲子圣手,博采众长,第一次组织大调曲子的加工整理 | 南阳、老河口一带 |
过渡时期 | 主奏 | 1948—1953 | 丝弦圣手,担任“邓县曲艺改进社”副社长,第二次组织板头曲的挖掘、整理、加工,率领参加首届全国民间音乐与舞蹈文艺汇演 | 南阳、开封、武汉等 |
转型时期 | 独奏 | 1954—1970 | 任河南三弦、古筝教师,先后调任为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的民乐系古筝教师,编写教材《河南曲子板头曲选》,开始专业化教学和筝曲创作 | 郑州、天津、北京、四川等 |
表1 河南筝艺术发展与曹东扶艺术生涯的三个阶段划分
如图所示,曹东扶一路从南阳市走到河南省、中南五区,最终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这与河南筝从弹唱伴奏到弦索合奏再到筝曲独奏的器乐化发展路径一致,可以说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是随着曹东扶在器乐化加工上的不断探索而形成的。而这种语汇,首先体现在曹东扶编订的《河南曲子板头曲选》之中,它是第一本记有详尽指法的河南筝曲曲谱,并且指法的记录全是根据曹东扶先生的指法。自此,河南筝才首次从民间即兴、随意的“听觉经验范式”中抽离,并形成了一种规约性的河南筝演奏定式。
在《河南曲子板头曲选》中记有《哭周瑜》、《思乡》、《小剪靛花》、《葡萄架》、《下楼》、《思春》、《落院》、《思情》、《上楼》、《叹颜回》以及板头曲合奏分谱《萧妃舞》、《大救驾》、《打雁》、《闺中怨》、《高山流水》共计16首筝曲曲谱及演奏法,是河南筝曲传习的专有曲谱。
曹东扶传谱的《上楼》第1-10小节
(参见《河南曲子板头曲选》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室,1955年)
正是由于1955年曹东扶对河南筝曲的初次订谱,才奠定了河南筝派最初的基本曲目体系、典型音乐风格和个性演奏技法,因此,曹东扶和《曲选》成为了河南筝派的奠基人与立派之本。其中“基本、典型、个性”,实际上也暗含了来自于原生母体以及曹东扶个体对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的凝萃与结晶,构建出河南筝乐演奏、教学和传承方式由散落于民间的即兴特征向集中到学院的规范、职业化特征的“转型”脉络,由原先民间大量演奏实践与合作中积累的“音响经验”直接输出为特色器乐化语汇,即有着“稳态”特性的器乐旋律、音色、音响和相配套的系列演奏技法。
《河南曲子板头曲选》封页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整理,爱华誊写油印社,1955年7月出版
《河南鼓子曲》封页
曹东扶传谱 王寿庭记谱,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7月出版
曹东扶对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中乐汇、旋法、板式、体式、宫调“取之有道”的同时,通过个人体悟派生出的系列演奏技法,如右手演奏技法加密或加厚旋律声部,以及左手按滑润饰的前后贯穿,形成虚实结合、节奏齐整、乐汇稳定、旋法自由、宫调明确的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的“习语”和演奏惯性,使得地方音乐的“口语”以独特的方式融入古筝乐器声响之中,化合成了河南筝曲所特有的“格言”。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从河南筝曲曲体框格、旋法特征及演奏技法等方面继续探讨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的形成问题。最后,有请聆听曹东扶之女、古筝演奏家李汴用十六弦钢丝筝演奏的《打雁》。钢丝筝余音绵长,尤能突出刻画慢板乐曲左手润饰的特点,如乐曲第二段1’36”之后,在游移微升的fa音上左手作细密的“小颤”辅以连续的左右手复合技法“揉弹间奏”交替贯穿,生动描摹了受伤孤雁的无奈挣扎与哀鸣之声。(未完待续)
专辑封面(雨果唱片,1997年)
相关阅读: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六期:中国古筝学院专业化教学奠基人——曹正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五期:有关中国传统筝曲整理与订谱问题的思考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经典名家名曲导赏 第二期-潮州筝:郭鹰与《寒鸦戏水》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