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5期原文

谈筝论道第5期 

20世纪古筝改革综论

作者:王英睿


古代传统筝形制演变


筝是华夏民族地道的传统乐器。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六《筝》中有:“筝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这是关于筝的形制方面的最早记载。汉刘熙《释名》中对于筑有这样的描述:“筑,以竹鼓之也,如筝,细项。”这两条资料相互印证,说明筝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存在。


早期筝五弦,形制、材质与五弦筑相似。二者区别在于,筑有“细项”,筝则没有。至东汉末,筝的形制有较大改变: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今并、梁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一次的改革可谓“脱胎换骨”:加宽了器身,琴弦由原来的五根增加到十二根,更重要的是,把共鸣箱改得和瑟一样,与以往相比,筝潜在的优势得以发挥:音域和音量也扩大了许多;音质也有改善,能发出高吭嘹亮的音响。与琴瑟相比,筝的音韵淡雅,构造质朴简单,同时又保持了相对较小轻便的器身。这些优点使得筝逐渐受到更多阶层的青睐,终于登上大雅之堂,逐渐取代了在盛世中的尊贵乐器瑟。


十三弦筝在隋代开始流行,在唐代筝亦得到广泛使用: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分别都有五部用筝。明代筝音域进一步扩大,多为十四、十五弦。清代,小曲的发展已臻峰巅,筝作为其伴奏乐器亦遍布全国各地。筝与琵琶结合的“弦索乐”作为主奏乐器参与诸宫调、杂剧等综合性艺术,延续了筝乐艺术的发展时空。


清末,筝发展为十六弦。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五十年来,在工业社会的“声音环境”和时代氛围下,对于筝这件乐器在和声与音量、速度等方面的要求都大大加强。乐器改革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历史的进程,本文拟从传统筝的改良、转调筝的革新两个大的方面进行综论。 


点击链接,查看曲单,聆听相关筝曲!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5期导读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