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92期特辑(T11)

复原后轧筝演奏《征途》、《秋风吟》

演奏:彭丽颖



彭丽颖和轧筝复原
作者:彭丽颖




轧筝

轧筝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拉弦乐器,属于擦弦类乐器(Bowed String Instrument),盛行于唐代,受到世人的喜爱。其外形与筝、瑟相似,可称之为“类筝乐器”。清代以后虽逐渐失传,但是衍生出的搓琴、文枕琴、牙筝、瓦琴等民族乐器流传至今。


一、历史上的轧筝




1、文献中的轧筝

轧筝的相关记载多出现于历史文献和诗歌中,《旧唐书》和《乐书》中对轧筝的演奏方式和形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旧唐书》(卷二十九·志第九·音乐二)中:“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对轧筝演奏方式进行了的描述。宋代陈旸撰写的《乐书》中记有:“唐有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并且书中还记录了轧筝形制的图画,提升了我们对轧筝更为直观的认识。如下图1。


图 1 宋代陈旸《乐书》中的轧筝绘画


从以上内容了解到,轧筝以名为“片竹”的工具,前端沾水后,对琴弦施以“拉奏”、“擦弦”的动作,从而使其发声、进行演奏,所以唐代轧筝的演奏方法可以理解为是竹棍蘸水演奏。轧筝形制与筝、瑟较为相似,同为长方体,有琴弦,岳山等部分组成,可以说是“类筝”乐器的一种。


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卷一百四十四)、宋代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皇帝之命编纂的《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六·乐部十四)、南宋郑樵编著的《通志》(第十五部分)以及宋元马端临编纂的《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七·乐考十)、元代《张淳传》中(有关于)乐师张淳擅长演奏轧筝的记录。元代黄镇成的《尚书通考》、清代陈元龙的《格致镜原》、清代姚之骃的《元明事类钞》等书籍中对早期的轧筝进行了相似的描述。除此以外,清代众多官方文献中均出现了轧筝的相关记载,如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皇朝通典》(卷六十六)、《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四),以及《皇朝礼器图式》(卷九)等。《皇朝通典》中:“轧筝,似筝而小,十弦,以木杆轧之”。元史礼乐志“,如筝,七弦,有柱,用竹轧之,则(竹字头)亦轧筝之类”,同时书中还记载了使用轧筝的场合与曲目。


《皇朝文献通考》与《皇朝礼器图式》中除对其他文献中出现的轧筝进行了描述,还记载了详细的轧筝尺寸与装饰。《皇朝文献通考》:“……通体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陈旸乐书曰,唐有轧筝,以竹撋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


《皇朝礼器图式》中记录了燕飨番部合乐轧筝,“谨按唐书音乐志,轧筝以片竹撋其端而轧之。本朝定制燕飨兼用番部合乐轧筝,刳桐为之,似筝而小,十弦……施弦如瑟之制……各设柱以和之,通髹檀色,旁周绘金夔龙,以小圆木轧之”。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轧筝形制比较小,有十根琴弦,有琴码,演奏方式没有变化,依然是使用竹片或是木杆(小圆木)轧弦。如下图2。


图2清《皇朝礼器图式》之轧筝


中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清史稿》(志七十六)一书对清代乐制进行了记录,其中对轧筝的形制进行了描述。在“番部合奏”部分中:“轧筝,似筝而小,刳桐为质,十弦。前后有梁,梁内弦长一尺六寸一分八釐,各设柱,以木杆轧之。”这些描述都与其他历史文献中的描述相互印证。


除了古代文献书籍,一些流传于民间的诗歌也留下了轧筝的印记。如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听轧筝》的诗句:“满座无言听轧筝,秋山碧树一蝉清。只应曾送秦王女,写得云间鸾凤声。”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题张处士山庄一绝》诗句:“好鸟疑敲磬,风蝉认轧筝。修篁与嘉树,偏倚半岩生。”等诗句中体现了当时文人墨客对轧筝的喜爱,同时可以推断轧筝在唐代已经在民间流行。


唐代诗人皎然的《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时量移湖州长史)》诗句:“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轧用蜀竹弦楚丝,清哇宛转声相随……”。其中“轧用蜀竹弦楚丝”的诗句可以了解到轧筝使用竹片演奏,琴弦为蚕丝,同时对轧筝的音色与风格作了一定的描绘。



2、相关图像中的轧筝

历史文献中对轧筝描述颇多,而有关轧筝的出土文物较少。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完整的轧筝乐器实物,目前仅存部分文物图像以及轧筝的衍生乐器,如文枕琴、瓦琴、挫琴等。


可以看到轧筝形制的图像资料中,较早的有1990年6月于大同铁路东站发掘而出的山西金代徐龟墓奏乐图,图中轧筝平置于桌案上,外形为长方体,类似筝,体积较小,琴尾是下斜状,有琴弦和琴码,演奏轧筝的侍女右手执一根细长圆木(竹棒),拉奏琴弦,左手置于乐器上按弦。如下图3。


图3大同金代徐龟墓奏乐图轧筝局部


山西省汾阳城西北三千米处的田村有个汾阳后土圣母庙,庙内壁画分布于西、北、东三壁。其中北壁的《后宫燕乐图》中,有一名侍女横抱轧筝。由此可见,古代轧筝的演奏形式较为多样,还可以横抱演奏。如下图4。


图4汾阳田村后土圣母庙奏乐壁画·后宫燕乐图二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的芮城堆锦郭子仪诞辰祝拜图中,一名仕女左手握住轧筝的琴头,将琴体竖靠在肩头处,右手执一根细棍正放于琴弦上。另外,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和《藩王道装行乐图轴》两幅明代绘画,均有轧筝演奏的记录。如下图5。


 

图5芮城堆锦郭子仪诞辰祝拜图局部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走会部分乐队局部


通过古代文献记载及图像资料可以看到轧筝的形制特征和演奏特点,它的外形和筝、瑟、筑极为相似,为长方体琴体,有的轧筝琴尾呈下斜状,可以放置琴桌上横弹,也可以竖抱于肩头或斜抱琴体,通过弓或竹杆、木棒拉奏,规格有大有小,演奏方式较为丰富。




二、轧筝的复原与改良




1、乐器形制的定型

轧筝由高丽时期传入朝鲜,到世宗时期对其进行改良,虽然经历了朝鲜半岛的社会变革,但是乐器的传承并没有因此而中断,流传至今,发展成了现在的朝鲜乐器牙筝。《世宗实录》和《乐学轨范》中均记载了牙筝为七弦。所以说最初的轧筝为七弦。


《乐学轨范》中记载了轧筝的形制和调弦法,关于轧筝传入韩国的具体年代并没有记载,还需要我们更多的研究。韩国的牙筝由中国传入以后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笔者留学韩国期间对轧筝的繁衍乐器牙筝进行了详细的调研,通过历史记载和目前韩国牙筝的传承方式作为参考,对中国轧筝进行复原。目前复原了七弦轧筝、清代十弦小轧筝,改良研发了琴钉调弦装置的七弦大轧筝和小体积的九弦轧筝。


复原的十弦轧筝参考《皇朝礼器图式》中的记录,燕飨番部合乐轧筝“谨按唐书音乐志,轧筝以片竹撋其端而轧之。本朝定制燕飨兼用番部合乐轧筝,刳桐为之,似筝而小,十弦……施弦如瑟之制……各设柱以和之,通髹檀色,旁周绘金夔龙,以小圆木轧之。” 根据文中对轧筝的具体尺寸记录,复原的十弦轧筝体积较小,外观和古筝较为相似,蚕丝琴弦,桐木挖制,主要用于清乾隆时期燕飨音乐的演奏。文中记录轧筝的演奏方式为使用竹片或是木杆(小圆木)轧弦。如下图6。


图6复原后的清代十弦轧筝


改良的七弦大轧筝和九弦小轧筝主要以韩国保存至今的牙筝作为参考,为弥补目前中国民族管弦乐中低音乐器不足而制作。七弦大牙筝主要是倍低音的音色,音域较低,经过测试可以达到古典贝斯的音域。九弦小轧筝主要是低音音色,声音浑厚,经过测试可以达到大提琴的音域。琴弦采用特制钢弦,按照古代缠弦原理进行了特殊的加工。如下图7。


图7,改良九弦小轧筝



2、确立调弦法

复原轧筝的定弦前后经历四次试验,主要参考了林谦三《东亚乐器考》中记载的十三弦筝的调弦法和韩国牙筝的调弦法以及目前古筝使用的调弦法。


第一次试验中为十弦的轧筝设定了三分损益的调弦法。


第二次试验,根据书籍中记载的唐代的定弦部分内容设定为“十二律旋宫法”的定弦方式。


第三次试验参考牙筝平调调弦法,定弦为 G♭、A♭、B♭、 D♭、G♭、A♭、B♭。


第四次试验参考古筝调弦法,以D调为主,定弦为D、E、F#、A、B、D、E。


经过多次试验,发现传统调弦法和改良轧筝并不合适,有的音没有,有的保证音准,琴弦不能承受相应的张力。


所以,最后笔者决定把改良轧筝的调弦定为五声音阶,第一弦可根据乐曲调弦为“Do”或“Mi”,可以定首调,也可以定固定调,不仅增加了其灵活性,还扩大了应用功能。基本调弦如下音阶表。




三、结论



轧筝

本文主要分析轧筝的古籍文献、文物、壁画等历史文献,梳理史书中轧筝的形制、弦数、演奏法等文献记载,从中找出了复原轧筝的理论依据。


改良的轧筝分为七弦大轧筝和九弦小轧筝,主要为弥补目前中国民族管弦乐中低音乐器不足而制作,七弦大轧筝主要是倍低音的音域,九弦小轧筝主要是低音音域。


轧筝作为中国最早的拉弦乐器虽然出现了断代的现象,但是笔者通过对现有的民间类似乐器进行考证,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展开轧筝形制的复原和改良。关于轧筝传入韩国的具体年代,演奏法的起源等问题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乐器传承及改良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努力。




本文作者介绍



彭丽颖


4 岁开始习筝,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韩国首尔大学音乐学院硕士,韩国中央大学音乐学院博士,中国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出站。北京乐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古乐器复原、亚洲音乐,齐特类乐器等课题,曾任职于韩国首尔大学、中央大学、祥明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韩国国际艺术大学,韩中艺术协会等。


留学期间,除本人的专业学习以外,积极配合驻韩国中国大使馆的各项工作,受聘于驻韩国中国文化中心,负责使馆各项活动策划等事务。曾接待多位国家领导人访韩;多次参与韩国、日本等各大型乐团的协奏,曾出访意大利,日本,台湾,法国等地进行交流演出。担任 KBS 国家电视台、MBC 文化电视台、SBS 首尔电视台、TBS 韩国交通广播电台、EBS 教育电视台、 TV朝鲜等各大电视台及媒体的主持工作。2017 年回国后,主要致力于古乐器的复原制作工作,复原制作中国失传乐器筑、轧筝、瑟、伽倻琴等,获得专利十余项。


\

评论2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