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何松《传承古韵乐与人和—祖父何育斋与客家筝派》。这里我们就从何育斋的生平及主要贡献来看一下,一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到底对这个流派的传承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何育斋生前用筝及逸响社(书籍翻拍)
何育斋(1886,1,23——1943,11,10),原名载生,广东省大埔县莒村人。何育斋的故乡,“和弦索”的音乐活动盛行:“家诵户弦”。其中,有以筝为主,椰胡、洞箫、琵琶小合奏;或者筝独奏。如此历代相传。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的民风习俗中,何育斋自少年起,习椰胡、三弦,青年以后,专攻筝。据说他的启蒙老师是家乡的前辈筝家罗展才。
主要贡献
一.为客家筝派的形成倾注毕生心血
1、编辑《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等乐谱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事民间音乐调谱的搜集整理。何育斋编有《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成为大埔民间音乐的经典曲目,也是近代客家筝曲的本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搜集各地著名古曲编成《词曲拾遗》、《小曲汇存》。
这些曲谱是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音乐财富。
2、改造记谱法
将一般的工尺谱变成为“声字并用工尺谐声字谱。”这种工尺谱谱字中经常出现客家语音的声音字,如;“合”字(5)有“何”、“号”、“荷”的谱字;“上”字有“醒”、“腥”、“翔”的谱字。“六”有“柳”、“留”、“溜”;“凡”字的声韵变化最多,平声长,仄声短。比较确切而真实地把当地古代民间音韵保留传承下来,体现了客家筝曲的音韵风格。
3、 创编《弹筝八法》
对弹筝指法系统总结,形成规范。共有八条法则。
何育斋编撰筝谱,改造记谱法,规范弹筝法,据此教其乡人子弟,多为学有所成。从此,客家筝独树一帜,古朴典雅兼文静含蓄,逐渐形成客家筝派。
二.为客家筝派的传播倾注毕生心血
1、在当地传播客家筝乐
何育斋在家乡寓所“和弦索”,门口总有许多人在聚精会神地听,直到深夜不散。何家常宾客盈门,有的是来求教的,有的是来听乐的。一位客人来访之后,写了一篇《莒村行》,文中云:……见其室庐清静,花木盈阶,琴书图画,布置井然。君好读书,别有心得,精音律,尤善琴筝。常以雅乐教其乡人子弟。里人景从,弦歌不辍。故莒村一水有武城之遗韵焉。”
2、创办“潮梅音乐社”
1930年春,何育斋在广州创办“潮梅音乐社”。音乐社多次举行音乐会并获得成功,在广州逐渐产生了影响。戏剧家欧阳予倩(当年在广州主办戏剧研究所)常去音乐社听乐,与何育斋相与为友,成为莫逆之交。他曾建议《中州古调》里的《大八板》和《寒鸦戏水》命名为《熏风曲》和《水上鸥盟》,为何育斋赞赏并接受。“潮梅音乐社”的影响日益扩大,何育斋的学识和才干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有人荐举他当县长,他不就:要以毕生精力,从事客家筝派的传承和发展,就要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县长比猫毛还多,传承和发展客家筝派,能有几人? ”
3、创办“逸响社”
1932年春,何育斋前往上海创办“逸响社”,这又是客家筝派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期间,他与各音乐社团多有联系,“逸响社”与“霄雿乐团”之间联系最为密切。彼此演奏交流经验,传抄学习乐谱。这段时间,何育斋重新编筝谱《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所有抄本,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均有收藏。“逸响社”在当时名声日增,有几个外国商人前来参观摆放的乐器,并请何育斋演奏。其中一人出价一千块银元,要为他灌注留声机唱片,何育斋都谢绝了。他担心唱片一经制成,难免流入妓院娼馆,玷污音乐的圣洁,也侮辱他人格,毁掉他毕生为传承和发展客家筝派的心愿。
三.改革乐器
传统的客家筝主要用于“和弦索”,为方便携带,体长较短,只有二尺四寸,十六根铜弦。演奏时置于膝上。何育斋在广州创立潮梅音乐社后,为了适应演出场合及舞台表演的需要,对当时的客家筝作了如下改革:将筝体加长加宽,并将铜弦改为钢丝弦。改革后的筝面较前宽平、筝柱也比先前粗壮。原来用的小筝改为大筝,音量有所增强,音色也有相应的改善。这架经过改革,在广州制造的筝,为曾蹇所赠。筝底部,刻有他的手书:“余友何君育斋,习筝有年,。。。。。。因讨究声乐,命匠别制一具。。。。。。名之曰“幽湍云”。
何育斋生前用筝(“幽湍”,改革筝,实物照片)1
何育斋生前用筝(“幽湍”,改革筝,实物照片)2
何育斋生前用筝(“幽湍”,改革筝,实物照片)3
何育斋生前用筝(“幽湍”,改革筝,实物照片)4
1935年秋,何育斋离开上海,回到自己的故乡莒村。虽然疾病缠身,生活困顿,仍不忘传承发展客家筝乐,临终前几天还“和弦索”。他说:不“和弦索”,度日如年好难过。
总其一生:何育斋先生生性善良,饱读诗书,知识广博,心胸豁达,高雅淡泊。真正做到了:传承古韵,乐与人和。
点击阅读原文: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