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69期
推陈出新 饶有别致
——韩庭贵古筝艺术生涯探究
作者:付荣
导读:付荣
《推陈出新 饶有别致——韩庭贵古筝艺术生涯探究》一文是我追忆韩庭贵先生,回味师从韩先生时我的学生时代所作。我从懵懂不知事的少年直到上大学一直跟随韩庭贵先生学筝,时间历程很长,许多记忆不是那么的清晰了。但对韩庭贵先生的为人处世、人生经历、对艺术的追求,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在耳濡目染中、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因此,韩先生是我的恩师,是他支持鼓励我走进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大门,从而从事了古筝专业教学,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作为学生,在对恩师缅怀、哀悼之际,每每想起先生对古筝艺术的高度追求以及“筝比天大”的信仰,都感慨万分。
图1:韩庭贵在弹筝
写《推陈出新 饶有别致——韩庭贵古筝艺术生涯探究》这篇文章初始,我考虑了很久,究竟从怎样的角度才能全面、概括的诠释韩老师的一生。虽然小到家庭琐事大到艺术理念,我对韩老师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毕竟文章不是生平史,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到底切入点在哪里,我思考了许久。最后决定把文章的重心放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几点上。这个文章我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生平,二是艺术上的继承和发展,三是对艺术终生的追求。章节题目分别是:“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推陈出新 饶有别致”、“载一抱素 无怨无悔”。
图2:1986年韩庭贵先生在扬州举行的第一次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上演出
左起:饶宁新、韩庭贵、林毛根、曹桂芬
图3:中国南北四大古筝流派音乐会
文章的重心我放在了第二部分,也就是“推陈出新 饶有别致”上。这部分从“推陈”和“出新”两个角度来分析了韩老师的艺术追求。
首先是“推陈”,在这里分别从技法、真甲使用和传统筝曲的整理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说到这里,让我不禁想起了韩老师对传统技法的坚持。记得那时我正在跟随韩老师学习山东传统曲目《高山流水》,这首曲目中含有大量的“密摇”技法。在学习这首曲目的过程中,韩老师要求我每天都要把“密摇”技法拿出来单独练习,一次坚持20分钟以上,这对于当时还是少年的我是相当枯燥与乏味的,于是就产生了对抗情绪。每当韩老师发现我情绪不对时,他没有批评我,也没有因此放松对“密摇”练习的要求,而是一遍一遍的对我说:“孩子,老师说你是为你好,你好好练,你还有哥哥姐姐因为这个技术练得好,一次能摇两个小时,都被音乐学院录取了。”他一边解释为什么有所要求,一边鼓励我给与我目标。现在想来,当年作为韩老师这样一位知名的筝家,对一个小小少年的弹奏要求一丝不苟的要求,是何其难得。韩老师对继承传统、传承传统每时每刻都有着一丝不苟的至高追求。
接下来是“出新”,在这部分里笔者分别从技法、传统曲式结构的突破、曲目移植、筝形制的改造等方面进行了诠释,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图4:韩庭贵在伏案创作
说到全文的最后一部分“载一抱素 无怨无悔”,在文章中没有大量的篇幅,在这里说个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韩老师对艺术是一种怎样的追求吧。那是我大二的时候,韩老师当时已经是卒中,身体大不如前,右半边身体难以支撑日常生活,更不要说弹琴。但就是在这样的身体情况下,他听说我有考研的想法,需要弹传统曲目,他没有因为身体的原因放弃我,而是在我旁边哼唱,一遍又一遍,直到我弹对为止。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当时学习的是《鸿雁夜啼》,为了让我能够弹出孤雁的哀怨之感,每每韩老师哼唱曲谱都能哼的潸然泪下,对我理解曲目、感受意境、代入情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每想起此事,我心里总是不免酸楚,感叹韩老师对艺术本身、对艺术的传承都是孜孜不倦的追求,终其一生。
曲目欣赏:
音频:
视频:
作者简介:
付荣
付荣,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古筝演奏、中国传统音乐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北瑶筝团创始人。
2007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同年任教于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国乐系。
在《光明日报》、《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山东社会科学》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出版《古筝教学法》、《钟鸣磬响- --民族打击器乐的传承与发展》等多部专著。主持并完成省级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两项、校级教改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项目一项,省级项目多项。
点击阅读原文:
谈筝论道第69期——推陈出新 饶有别致——韩庭贵古筝艺术生涯探究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