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的浙派筝人》
本期导读
曹晓亮
吴越浙江地区的古筝流传在唐宋以来的诗词歌赋、民俗旧事中多有记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宋代以降,商品经济与民俗音乐不断繁荣,明清时期的浙地古筝多与丝竹乐、曲艺说唱等民间艺术形式共生共长,杭州地区的古筝也便常在摊簧、丝竹玩家或职业群体里出现,这就有了“古筝乐人夏福宝、马仁斋、陈望良、白少梅、张少庭、王云程等,和冯奎、陈其善、王玉亭等, 被称为‘杭帮丝竹大家’”的历史记载。近现代以来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对该地的民间艺术活动产生了诸多影响。好在,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筝乐借助高校的专业教育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盛秧教授便是浙派古筝艺术在专业院校传承中的受传者之一,因生长于浙江本土,自幼受到书香家庭的熏陶,对古筝艺术和浙江筝乐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其自然地生发出了对传承和研究浙派古筝艺术的责任担当。作为杭州人,盛秧在得到孙文妍的浙派筝艺培养后,先后依托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从事浙派古筝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在研究、教学以及交流与传播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盛秧采访浙派古筝第二代筝人王宝善
本期《薪火相传的浙派筝人》是盛秧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关注浙派古筝艺术传承与发展,对其传承脉络的阶段性梳理与认识。该文以相关人物为主线,重点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浙派古筝艺术传承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从目前已知的文献来看,20世纪初以来可考的浙派古筝艺术相关传承群体大致经历了至少四至五代的传承。
如第一代的蒋荫椿、邱石如,第二代的王巽之、王宝善,第三代的孙文妍、项斯华、范上娥、王昌元、张燕、魏宏宁、郭雪君,第四代的阎爱华、潘文、王蔚、罗小慈、祁瑶、宋小璐、罗晶、盛秧等等。在浙派古筝艺术百余年的近现代发展脉络中,较为清晰地呈现出了不同时期、不同代际之间的传承关系,相关群体在个人演奏、创作、教学和研究等不同方面对浙派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浙派古筝艺术是在浙江地区某一时代、某一传承群体所具有的,可以代表该地区较为典型艺术风格特点的筝乐流派。随着当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地域流派风格的互相交融,多元艺术风格杂糅的现象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发展现实。在浙江地区从事古筝艺术的诸多演奏家、教育家群体,也为当代浙江的古筝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在盛秧的带领下盛茜、孔俏俏、沈蕾、曹晓亮等第五代受传群体,“立足传统、多元创新”,创建了浙江省首支古筝专业乐团“翡翠筝团”,努力打造筝团发展新模式,赋予浙派古筝艺术新的活力。
因历史研究的难度与复杂性,作为对浙派古筝艺术梳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总结,虽然当前对其传承脉络的代际划分与研究,仅反映出了历史悠久的浙江古筝艺术传承发展中的一个片段,但其足以作为筝乐学习群体了解浙江筝乐艺术的一个路径与视角,具有较高的价值与积极意义。
鉴于相关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整理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更多历史史实尚待进一步深入挖掘,有关浙派古筝艺术技艺与文化的传承脉络梳理也将日益丰富,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认识的逐步拓展与深入,浙派古筝艺术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将逐渐得以呈现。
浙派筝人演奏欣赏
浙派古筝第三代筝人 孙文妍
浙派古筝第三代筝人 项斯华
浙派古筝第三代筝人 范上娥
浙派古筝第三代筝人 王昌元
浙派古筝第三代筝人 张燕(1945-1996)
浙派古筝第三代筝人郭雪君
导读作者介绍
曹晓亮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博士候选人,首届浙江省十大青年古筝演奏家,发表《从融合到个性:菏泽弦索乐的传承发展研究》《仪式音乐研究再上新台阶——评<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菏泽弦索乐与南路山东琴书的关系及发展现状探讨》《对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再认识》等多篇论文,参编古筝教材两部,荣获国家专利一项。曾荣获首届中法青少年音乐节器乐比赛青年组金奖、第三届国际古筝比赛青年专业组银奖、第四届“海伦杯”中国音乐国际比赛专业组银奖、“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古筝演奏员大赛三等奖、浙江省首届青年古筝演奏家大赛铜奖,以及多次国际古筝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
点击查看原文: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