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唱片 · 创建于:12-23
汉筝:即广东汉乐筝曲的“客家筝”,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一。广东汉乐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它是在晋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中原一带人民多次南迁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或外江弦、儒家乐,多在广东东部地区包括梅县、惠阳、韶关等部分地区流行,此外在赣南、闽西南、潮汕、台湾以及国外有华裔的地方也很流行。
20世纪20年代,汕头报社的钱热储先生提议将“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或“汉乐”。汉调有锣鼓吹、和弦索、中军班这样合奏和吹打的形式。
传统的客家筝的形制,长度约1.2米左右,面板的弧度较大,桐木制成。上装16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5 612 3 5612 3 5 6 i235)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F调,D调或C调,很少使用。
客家筝和潮州筝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自然会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它们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筝的形制也一样。至于不同之处,例如,客家筝用的是工尺谱,潮州筝用的是二四谱;演奏时,客家筝多用中指,潮州筝则相对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于后者,使筝声余音缭绕。在风格上,客家筝悠扬深长,古朴典雅,潮洲筝则流丽柔美。
出水莲:传统的广东客家筝曲,中州古调,采用传统的十六弦钢丝筝演奏,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全曲旋律清丽、典雅;速度中庸、悠闲;演奏者右手以连托演奏的前倚音润饰曲调,富有动力,同时还以不同的触弦点弹奏造成丰富音色的对比:靠近岳山处,音色则高雅明亮;中段常在岳山和雁足的中间弹奏,音色则柔美动听。左手则发挥按弦的多种功能,重按3和6音时则升高为4和(b7)音。构成一种特殊的“软套”(重三六);以上滑音产生后倚音,韵味悠长,又以重颤音偶尔点缀一下,色彩清淡。
饶宁新
饶宁新,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1941年生于广东大浦,自幼学习扬琴和古筝,1956年赴京演出,受到主席和总理的接见.录制过多张唱片,在海内外颇有影响。
他的古筝演奏风格用乐评家的话说是“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尤其是左手的揉、吟、滑、按运用自如,堪称一绝,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在他主编的《广东客家粤乐筝曲集———饶宁新先生古筝演奏艺术及乐曲》一书的《前言》中,对饶先生的演奏风格给予很高的评价: “饶宁新先生的筝音乐有一种天真、纯正的抒情,这是一般弹筝的人所缺少的。据说,他喝酒以后弹得更好,音乐坦荡,真诚和尽情,可谓仙风道骨。他的音乐中,有一种对孤独、清高的陶醉,说不上他那些旋律是从哪儿来的,很纯正、地道,但又不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