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鸣》
演奏:高百坚
谈筝论道第26期
黄鹂鸣处筝韵浓
——高哲睿传略
作者:高百坚
高哲睿,字衍恩,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在城镇高氏望族。先生自幼体弱多病,饱受疾病折磨之苦,少年立志,同情弱小,研习歧黄,济世救人。其时,高府常延请名医,先生旁听自修,求学若渴的精神感动了当时澄邑名医陈丰仁、陈学三,逐被收为弟子。学医之余,先生兼习古筝,借操弦陶冶性情。学筝之路,历经坎坷。他先从名师洪如炎,未几,日寇陷城,如炎先生生窘迫,往汕谋生,遂介绍往其师弟陈富顺处。陈出身名门,生活优裕,澄海筝人其陈之师父佘永鸿皆集中于此会乐。先生父亲早逝,家境一般,以其身份,跻身其间,常遭冷遇,但为筝艺,急于求师,只好唯唯诺诺,不敢计较,佘师考察再三,认定先生有志向学,且出手不凡,终纳于门下。
先生自得名师后,自知学识浅薄(小学肄业)、学习备加勤勉,终日与医书、古筝为伴,加之秉性聪颖,名师指点,学业日进,头角峥嵘。解放后,先生悬壶应诊,主治儿科。他遵"医者必具寿世活人之仁心"等古训,诊病不问贫贱富贵,遇经济困难者赠医赠药。每年冬春,哮喘发作,常卧床不起,病榻中,一张简单睡床,几平方米的小间竟成了"三用办公室兼小儿大便处(先生戏言)。"先生治学无门户之见,不故步自封,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尤擅吸收民间治病精华,化为已有组方遣药独具匠心,花草虫鸟皆为所用,药价低廉,服务大众,因而深得病家信赖,每日来诊者众,名扬潮汕平原。
先生业医为生,仍视筝为第二生命。诊余即调弦弹练。他师佘、洪二师技法,结合自身气质,刻意追求并逐步形成了细腻流畅、感情深化的演奏风格。先生治学严谨,虚怀若谷,经常约请乐界同仁听筝评议。节假日,他步出家门,寻师访友,研求筝艺。1957年间,先生闻北方有一古筝名家曹正先生,广交天下筝人,即修书一封,毛遂自荐。信函辗转两月,方到曹老手中。自此北南筝人鸿雁传情,探讨筝乐。1962年,曹正教授南下与先生在澄海、揭阳等处会乐论道,志同道合,遂成知交。曹老为先生钻研精神所感动,在与先生探讨古筝、潮乐的同时,帮助先生提高理论水平,使他无论在演奏技巧或理论研究方面都跃上新的台阶。
"文革"期间,先生受到冲击,被列为封资修的典型,挂牌游街批斗。逆境中,先生仍未放弃对古筝事业执著追求,回到家中,牌子搁置一旁,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抚弦不已。当弹奏嘤鸣思友的《黄鹂词》,常常涕泗交流,声泪俱下。
70年代,是先生事业硕果累累的时期。为表彰先生在医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地区、县二级政府授予"名老中医"的光荣称号。他诸多医学论文见诸报刊杂志,并结集成册。他主持澄海县中医班、赤脚医生培训班的儿科教学。在古筝方面,先生对古筝的发展、潮筝的改革等进行多方研究。目睹古筝界出现的右手技巧日见繁复,而左手按音渐趋淡化的现象,遂大声疾呼:"筝乃半固定音阶乐器,以按音见长"。撰文《略谈秦筝的以韵补音》,力陈左手按音的重要性。先生并非保守之士,对传统的继承是本着"存精华,弃陈腐"的宗旨的。
他对潮乐传统的"曲速三变"演奏模式提出异议,认为潮乐由慢到快至摧而后结束全曲的演奏方式千篇一律,听罢一曲,即概其余,乃潮乐之弊端所在,本着技术为乐曲服务的原则,对潮筝乐谱重新整理,曲中如三板、拷拍与曲调气氛不符者概行删去,去芜存菁。以《黄鹂词》为例,此曲是潮州十大套曲之一,基调柔和绮丽,曲速三变演奏。60年代初,高哲睿先生根据古筝演技特点,大胆取舍,仅保留“头板”、“三板”,充实了大量的按音技法,使之成为一首注重韵味,突出筝乐特点的古筝独奏曲。
全曲共分三段。首段从“头板”开始,乐音沉实,节奏慢,“吟”、“揉”、“波”、“滑”等按音技术的交替运用,突出深情、缠绵、思念的感情。“滑点连音”之后,速度减慢,强度减弱,第十六小节的“大撮”游指演奏,音色重浊而深沉,情意绵绵,继以双煞音作结。第二段从第十七小节开始,“回滑”“重吟”之后,“#43”的出现略带伤感,其后高、低音乐句的二次反复,把乐曲推向小高潮。高音区强烈、悲切,低音区缓弱、委婉的对比,宛如亲友、故人久别重逢,互诉衷情,其后“波滑音”和低音区乐音再现,强化了缠绵、婉转、深情的主题。第三段始于“三板”,为乐曲感情的延伸,节奏加快,句法紧凑,“采花”奏法把乐曲气氛引向高潮,“7、4”两音的前后呼应,感情冲动,状若梦幻,随后乐曲戛然而止,意犹未尽,无限惆怅!古筝独奏曲《黄鹂词》曲调舒缓、委婉、深情,抒发了对故人、亲友的思念之情,有诗为证:
抚弦寄遐思,一曲黄鹂词。
梦往人何在,魂归意更悲。
音消情未尽,语咽泪先垂。
江上数峰碧,汪汪泪湿衣。
这是高哲睿先生于70年代写给友人的一首诗,也是古筝独奏曲《黄鹂词》意境和弹奏者内心感受的真切写照。高先生在这首筝曲的艺术处理中突出了两个字——“情”与“韵”。古筝界很多同行曾亲历先生演奏《黄鹂词》时情不自禁,涕泪俱下的动人场面,这种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源于高先生的生活积累和对乐曲的深层体会。
古筝独奏曲《黄鹂词》堪称潮州传统乐曲整理的成功之作。首先,它突破潮乐大套曲“曲速三变”的刻板演奏模式,赋予传统筝曲新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塑造了鲜活的艺术形象,实践了高先生“技术为乐曲服务”的筝学理念。再者,《黄鹂词》句法简练,节奏缓慢,“7、4”两音又频频出现,前后呼应,这就要求独奏者必须倚重左手按音技术的充分发挥和巧妙配合,使缓而不断,以韵带声。有鉴于此,高先生创造性地运用“分指按弦法”,通过大指、食指、中指在筝弦上的轮换按音,使弦音准确多变,细腻连贯,以韵补声。先生在发掘传统“老虎开牙”、“双短滑”等特色按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滑点连音”、“上下八度下滑连音加吟”等综合手法,特别是将活五调中“#2”的按音手法移植到《黄鹂词》,从而产生了独特的韵味和扣人心弦的音乐效果。
《黄鹂词》得到众多名家的好评。曹正教授在给高先生的信中写道:“黄鹂词固不可以同山东筝曲‘莺啭黄鹂’(名应嘤啭黄鹂)相提并论,虽然从标题命意出发,都可以解释为‘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之作,但是其表现方法则大不相同,黄鹂词的写意、写情表现内在的思想取胜,而后者则是炫弄技术,玩弄音符而已;如从曲式板头而论,虽然都是属于‘八板’体系的六十八板曲,但黄鹂词则又超脱了俗套旧框,所以不使人感到它是‘八板’的变奏,的的确确是‘独具一格’的佳作。聆听吾兄弹奏,每个音都在扣动心弦,这是吾兄把思想感情凝结在指下弦上,所以它才能使人为音乐所动……可惜我不是文学家,尚不能用生花妙笔写出我内心的感受,但是相知者定能理解我的心情的。”冯卉、曾葆翠老师在《潮音雅韵、筝坛奇葩》②中评述道:“《黄鹂词》一曲,凝聚着高先生大量心血。它大胆地突破潮乐传统‘曲速三变’与和缓、级进的演奏模式,强调高低、强弱、虚实等音乐形式美的对比关系,借准确多变,细腻流畅的乐音去刻画心理感受,表现特定的艺术境界,捕捉和反映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思绪和独特神韵……令听众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
高哲睿先生是一位亦医亦筝的人物。他行医为生,视古筝为第二生命,业余操缦数十年如一日。治学严谨,专心致志。从筝独奏曲《黄鹂词》我们可以窥见高先生对筝乐的理解和追求。
1972年间,先生创作了潮州现代筝曲《南海秋汛》,在传统表演手法与现代和声、双手配弹的结合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他有感于潮筝缺乏完整的理论专论,在曹正教授大力支持下,根据几十年的业余实践,整理编写出《潮筝演奏法》一书。书中全面介绍了潮州古筝的特点和演革过程,着重阐述潮筝的技法,收入自编演技方法练习曲21首,潮州筝曲和汉调筝曲36首,并逐一作了乐曲说明,以为自学潮筝者参考。此后又将散在理论文章结集成《潮筝杂谈》。先生为古筝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先生职业行医,古筝研究局限于业余时间。为了编写《潮筝演奏法》等著述,每每伏案至深夜,疲倦时倚被而卧,醒来旋即奋笔疾书,直至天明。1980年4月,先生患晚期癌症住进医院。他预感到自己在世间时日无多,即强忍疼痛,病榻中录下了留给世间的最后声音《活五柳青娘,二四谱读法》,听罢录音,抚今思昔,感慨万千,不禁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先生于1980年4月30日不幸去世,享年60岁,出殡那天,澄海各界人士自发为先生送行,送葬队伍绵延数百米,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亦医亦筝的澄邑名人的无限景仰与怀念。
请欣赏:谈筝论道第26期曲单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