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墻 深入民间 感悟潮州音乐的调与韵
——琵琶齐奏活五《柳青娘》观后感
4月10日晚,观赏了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传统的翘望——民间音乐的时代回想”4,《柳青娘》琵琶齐奏。潮州经典乐曲在最高音乐殿堂奏响,身为潮州筝乐的玩乐者,我倍感亲切,也勾起我对刘德海大师莅临澄海潮乐研究会采风的美好回忆……
听了由名家导聆、中国音乐学院十位青年教师、博士生的演奏,目睹中国音乐学院师生为研习潮州音乐付出的努力和成效,也引发了我对演出过程中某些现象的所思所感,兹略陈于下。
1.关于琵琶齐奏活五《柳青娘》的调
导聆专家讲到:“今天即将上演的《柳青娘》叫做诸宫调《柳青娘》,也就是说它在轻三六、重三六和活五这几个不同的调上来呈现这么一段旋律。”我反复聆听几遍,既没有轻六,也没有重六,遂把视频转发给潮州乐师,一致认为,琵琶齐奏活五《柳青娘》只有一遍轻三重六调头板,再奏轻三重六调头板前十五小节之后即转活五调。它既不是以6.3为色彩音的轻六调,也不是以7.4为色彩音的重六调;它有4无7,以56124为旋律音阶,是轻三重六调的特征!至于所谓的“诸宫调”,有失严谨。我们暂不讨论把宋元时代说唱艺术的“诸宫调”往以二四谱为基础的潮州音乐诸调自然互换上“套”存在较大争议的学术问题,仅就“诸”一字来咬文嚼字:“诸”——众,很多之意。琵琶齐奏活五《柳青娘》只有轻三重六调的头板和活五调《柳青娘》,“诸”从何来?
另者,节目单写《柳青娘》分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五三首不同调式,有失疏漏。实际《柳青娘》有轻、重、反、活、轻三重六五个调,并非只有节目单所写的三调 。撰稿者对潮州经典乐曲《柳青娘》用调以偏概全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学院派标准、规范与“潮韵”的淡化
聆听演奏,感觉到几位演奏家舞台上一招一式,标准规范,手法娴熟, 动作优美。赞叹之余,总缺少我熟悉的乡音潮韵,闻不到来自田野的泥土芳香。刘德海大师留给后人的财富是什么?就是对传统的翘望,对民间音乐的那份情,那份爱!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无论是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我们学府里的音乐,舞台音乐,它的根应该还是田野,从田野开始,这句话没错,回到民间,现在在书面里学田野的东西,在大墙里面关着门学,所以学生没有这种感性的东西,虽然弹一个东西,技巧东西,但是感情上还是超越不过我,这不是能教给他的,这可能是现在一个艺术教育的一个大难题。他们还要吸收一些民间的空气,自然的空气,不是书面的油墨味道。”
3.感想
在肯定琵琶合奏活五《柳青娘》导聆和演奏家对潮州音乐推介和研习的同时,我也从中看到院校专才对潮州音乐乐理了解的肤浅和对民间音乐传承略嫌功利的行为。
传统音乐根在民间!大墙内的专才,要走出书斋、琴房,深入民间,甘当学生,不耻下问,才不会出现潮州音乐诸调傻傻分不清楚的不专业行为,才能在她们的指下散发出来自泥土的芳香!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