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承广东特色古筝文化的思考
高百坚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
刚才沙里晶教授就广东古筝教育发展现状和特点作了非常专业的论述。我是一名行医四十三年的儿科医师,没有多少古筝教学实践,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作为一名流派传承人,我想从传统流派的音乐生态和未来淡淡我对传承广东特色古筝文化的几点思考。
第一.院校传统筝派的学科建设
广东地处岭南,是南派古筝的福地。潮州筝、客家筝底蕴深厚,世代相传, 风韵独特,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上个世界八十年代,英国出版的《辛格罗夫音乐大辞典》在中国音乐辞条中称:中国筝北方以河南、山东学派为代表,南方主要以潮州古筝学派为代表。2006年,在香港举行的中国地方筝乐系列为潮乐筝,汉乐筝、粤乐筝举办了《岭表筝韵》专场演奏会。可以说,岭南筝乐在中国筝坛有历史,有故事,非常耀眼,曾经辉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在以现代筝为主导的筝乐大环境中,作为南筝代表的潮州筝,客家筝除了在民间传承中延续“香火”,目前已成为广东音乐院校古筝教与学的软肋!
我们以星海音乐学院为例子。“星海"曾经是南派古筝的摇篮,第一代的罗九香先生,苏文贤先生,第二代的陈安华教授、饶宁新教授就是学院的金字招牌,吸引着众多学子前来学习南派古筝。特别是陈、饶两位大师执教年代,很多外地专业学生是冲着学习岭南筝乐而报读星海音乐学院的。但是,受筝乐大气候的影响,随着传统筝乐文化底蕴深厚的著名筝家的老去,南派古筝的人才培养,有虚名,没优势!
不久前,在四川音乐学院举行的“翰雅杯"中国传统筝曲邀请赛中,获得单项第一名客家筝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李嘉瑶;广府筝是香港演艺学院的陈天姿;潮州筝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李雅师,在【翰雅奖】闭幕音乐会上,我们看到上海音乐学院邓翊群的《重六.柳青娘》,四川音乐学院陈虹蕗的《活五.柳青娘》;于翰弘的《出水莲》,唯独不见星海学生的身影,这似应引起广东古筝同仁的关注与反思!
要加强岭南筝乐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要特别重视潮州筝、客家筝、广府筝在教学中的质与量,积极组织,选派学生参加各项赛事,特别是传统筝曲比赛,要不甘人后,一展岭南筝乐的风采!
第二.民间传承
传统筝乐根在民间,是传承广东特色古筝文化的重要一环。首先,流派民间传人要清晰定位,要知己知彼,要有“二下子",在筝艺技术上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吸引年轻学子对传统筝乐的喜爱和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其二,流派民间传人在传承老一辈筝家严谨细致学风的同时,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表达能力,上课务求深入浅出,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第三.走出去,请进来
为了更好的传承广东特色古筝文化 ,促进广东古筝教学事业的发展,要走学校与民间结合的办学之路。要组织师生,走出校园,面向田野,在与民间乐人会乐、交流、学习中吸收营养, 感悟流派风韵;要把确有“二下子”的民间乐师请进院校,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承。在这方面,沙里晶老师已走在前头。从带队深入汕头民间采风、学习潮州筝乐到“芳吟杯”古筝大赛把《活五.栁青娘》列为比赛规定曲目;从潮州音乐进校园、学生人手一台钢弦筝到惠州沙里晶国乐基地开设传统筝乐课程等等,把对传统筝乐的重视和传承落到实处,其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上面这三个问题,是我对传承广东特色的古筝文化的思考与建议。我的观点可能有些太过直率,请原谅。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