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谈筝论道第72期原文

《四段锦》

演奏:阎爱华、王晓红、张树德、高亮


谈筝论道第72期

曲终人去   筝坛绝响

---赵玉斋先生和他的《四段锦》  

作者:王晓红


        翻看日历,白驹过隙,赵玉斋先生离开我们已二十三年。他对古筝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与在古筝技法革新、发展方面的卓越贡献,足以告慰筝界和后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1923年3月2日,赵先生生于郓城一个贫苦人家,郓城在山东有“古筝之乡”的称号,受浓郁的习筝环境影响,先生从小就痴迷于学习音乐。他先后向王登海、王尔敬、赵玉新等人学唱山东琴书、邦子戏等地方戏曲,并拜樊西雨、黎连俊先生研习古筝。上世纪四十年代,先生琴艺得以有进一步的发展,是因为又拜了郓城有名的王殿玉先生为师,开始系统学习民间音乐。在随王殿玉先生的学习过程中,尽管各项条件十分艰苦,也从不懈怠,经常往返八十余里以求所学。


        而后,新中国的成立为先生施展才艺开辟了广阔天地,他来到重庆技艺团任古筝、擂琴演奏员,从此走上了职业演艺之路。


        1953年,不仅是先生的人生转折点,更是东北古筝事业的重要转折点。经古筝大师曹正先生推荐,赵玉斋先生任职于沈阳音乐学院,不曾想到的是,平生第一次来到东北,便扎根于此,为之后东北古筝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从此,先生沉浸在古筝教学、演奏及理论研究工作之中,并编写了古筝和擂琴曲集,使之在唱腔、过门方面得到统一和规范。不仅如此,为进一步丰富古筝演奏技巧,他还向沈阳音乐学院的张子敏老师进修了一段时间的钢琴。


        1954年,先生以山东传统筝曲《八板》为素材改编成的乐曲《四段锦》,是古筝作品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此曲由《清风弄竹》《山鸣谷应》《小溪流水》《普天同庆》集锦而成,此曲在创作之后吸收了钢琴双手演奏的特征,采纳左右手弹奏分解和弦的方式,极大的丰富了古筝演奏的表现力。乐曲结构严谨,曲调流畅动听,影响深远,经常作为全国古筝重要赛事的规定曲目。


        当年,去沈阳都要坐6个小时的火车,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路站过去。晚上赶不回来,要拿着介绍信去住旅店,碰到客满还要住大车店,一铺大炕上挤满了人。后来先生知道了,就跟我说:“回不去就住我家里吧,为国家省点钱。”那时他家里很挤,三代人住在一起。有时晚上要着急往回赶,先生怕路上不安全,就送我去火车站。


        我还记得当年去先生家上课的情景,每次进门,先生都用浓重的山东口音说:“红来了,包饺子!”下课后戴上白线手套,拎着竹筐去菜市场买肉,回来和面,大家一起包饺子吃。后来我发现先生家并不富裕,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先生再要包饺子时,我就急忙摇头说:“老师,我不愿吃饺子了,想吃面条。”


        我至今还保留着从先生那里学到的煮面条方法——温水煮面。和一般的水开后下面条的方法不同,先生是水刚热时就把面条下到水里煮,这样做出来的面条很劲道,口感非常好。


        先生在给我上课时,经常一边打板一边唱谱。有一次唐毓斌和果俊明两位老师来家里看望先生。先生就让我弹琴给他们听,弹完了满意地笑着说:“怎么样,不错吧。”


        1982年的“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大会分别在武汉和济南两地举行。先生想让我作为他学生的代表,去济南参加北方片区的演出,演奏他创作的筝曲《庆丰年》。大会的时间是9月3日,正好赶上我刚毕业留校任教,诸多原因加在一起,很遗憾的没能去成。


        2020年10月,在第四届盛世华筝“向经典致敬”古筝音乐会上,我与阎爱华教授共同演奏了我改编的二重奏《庆丰年》,获得了众多赞誉,更圆满完成了先生38年前的心愿。


        时光回溯,现在也常常回忆起先生演奏的《四段锦》,他精湛的技艺与耐人寻味的作品风韵让人折服。而了解乐曲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色,对于教学与演奏的提高有所启迪,是十分必要的。


        (一)清风弄竹

 

        此段以闲适质朴的气韵为开篇,借无形之风拂有形之竹,在音色的处理上要求以一种清新秀丽,质朴柔美的音色展现。


        乐曲开始就运用了一个带重音的“花音”,在创作中他把“花音”这一手法加以发展,不仅使用下行音阶的加花,有时也使用上行音阶的加花,并把加花作为旋律的形成出现,也称为“一招鲜”,其中有强弱、长短、远近、轻重、大小、急缓十二种之多。此句在演奏7音上多变 ,运用了上滑、回滑音的滑音技法,以及大颤,小颤、重颤音的颤音技法。


        

        之后着重在颤音的多变上,描绘出山间翠竹遇风而动,盎然生机的画面,时而摇曳生姿、时而俊朗挺立,好一个清风徐来,竹林清幽的空灵之境。左手变换的颤音与右手优美的旋律相得益彰,细致入微的曲调,赋予该段动态的美感。


        (二)山鸣谷应


 

        在演奏这个正板花音上,先生用了中指,这与前段开始的花音是不同的。用大指奏出的前段音头加了重音,更具有开启的张力。



        而这个花音用中指在7音上从弱到强,飘逸自然,在的演奏上突出了左手的点弦和重颤。实际音高为。先生的重颤常常是将空弦压升二度后再进行颤动,此外先生还有一绝技就是右手大指的小关节摇,力度大。


        

        这段的“小摇”(大指小关节弹奏“托”、“劈” )贯彻始终。先生在长时间的快速摇指中,细密均匀,指力不减,而且强弱变化灵活,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堪称一绝,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使其成为筝坛乐曲的一代绝响。


        《山鸣谷应》从标题上看,主要是体现了“鸣”、“应”二字。


        《小溪流水》的前五小节与《清风弄竹》相比,此段速度更快,要表现得浑然一体。作为“风”的延续,“风”的力度与气势是要有所增强的,从青青翠竹的禅境转换到了群山与深谷的莽莽之势。


        曲景一转,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感觉,群山之中忽现一处小溪流水的潺潺之声。


        (三)小溪流水



        在演奏这一段乐曲时,先生着重低音的厚重感,左手配合准确滑颤相互呼应,时以“缓、急、轻、重”的力度,恰到好处的将浑厚、浓重、圆润、清丽的多种音色,从手下巧妙地弹出,精美微妙,古淡恰逸。通过悠扬的旋律,细腻的音韵变化将乐曲刻化得更为真切动人,仿佛把人们带进一幅秀美的山水画中,体现出“泉水出流,潺潺声响”的幽深意境。从整体技术上看,该曲难度不大,左手按音为主,配合滑音、颤音技术,只需要着重注意上、下滑音对乐曲旋律起到的润色作用。在乐句之间的对比上要有所研究,要有层次感和递进感,时而有力如隽永的清流,时而清脆如溪水划过鹅卵石一般,此段一定要做到精细。


        (四)普天同庆


 


        此段是对我国北方秋收欢乐场面的描写,表达了农民喜悦丰收的欢乐场面。这一段相比前三段力度更强,同时速度也是最快的,在情感处理上最为激动。


        开始用食指奏出“邻弦同音”(先生把山东筝 “双勾”、“双抹”、“双托”称之为“邻弦同音”),接下来在“花音”的演奏上有“强、弱、缓、短”之分,一般“花音”奏法是右手大指托弦,而先生却用了中、食指交替弹奏。


 

        情绪欢快热烈,表现出一幅动态的场面。三连音的直观,左手运用了三和弦加以陪衬。




        左右手交替的演奏旋律,高低声部交相呼应,此起彼伏,速度逐渐加快,加强,把乐曲一步步推向高潮,展现出载歌载舞,锣鼓喧天,普天同庆的热烈场面,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结尾时用全音区大花音,双手同奏和弦结束,这是当代古筝奏出的第一个双手演奏的和弦音!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咏筝》中“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该曲在情绪高亢中结束了。


        此后先生又创作了《庆丰年》,在运用新技法上更臻成熟和完美,在此曲中用了连续递进的和弦,创造了双手交替弹奏和“点柱”、“复历音”等新技法,此曲一直被古筝界称为现代筝曲经典之作。


        先生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在古筝继承、创新、发展和理论研究上卓著的历史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古筝乐坛上的主要地位。


        我有幸随先生学艺几年,之后也经常收到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关心和嘱托的信件。特别是看到他自己粘的信封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他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品质,一直深深感染着我,并使我受益终生。


        愿我们以老一辈筝家为榜样,为中国古筝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而不懈努力!


点击收听相关曲目:


《四段锦》演奏:赵玉斋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