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闽南筝派发展之我见(作者:张辉)

闽南筝派发展之我见

张辉

·引言

闽南筝脱胎于闽南民间古乐,古朴淡雅,端庄凝重,节奏平稳。明末清初以来,古乐演奏就极为盛行,曲目丰厚,能手辈出,人才济济。闽南筝虽与近邻的潮州筝、客家筝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同属于婉约的南派筝但又各具特色,自成一派。已故古筝教育家曹正先生说:“福建筝是乐中筝中的一枝古老朴素、清奇淡雅、独具特色的,如同福建水仙花一样,雅俗共赏的奇葩”。(见陈茂锦《闽筝初探》)

·正文

形成一个流派必备的几个主要条件:一、要有丰富的曲目和承载其发展的音乐土壤;二、要有一大批的传承人、演奏家、学习者和广大的群众基础;三、要有其特有的技术技巧特点和鲜明的音乐风格特色。

在这几个主要的因素中,闽南筝可以说已完全具备且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01

谢家群先生在《二十——四十年代诏安厦门等地的演剧、音乐活动》中提到“1931年我在小学毕业投考师范的假期中,向诏安县国乐社的老前辈求师访友,着手整理民间传抄的古曲、丝弦谱,把工尺谱译写成简谱约三百多曲”(《福建音乐史料.第一集》)。李戊午编《古筝教材》中记载“清顺治年间(约公元1644年),诏安东关有位古筝高手蒲水缸,精通传统筝曲百首,潜修四十载,精诀指法十种,变化数十种之风味,筝术出众”。据诏安老艺人忆述原有流行的古乐曲有四、五百首,至今尚在民间流传演奏的有一百多首。而目前整理出来的闽筝乐谱相关资料有:《古筝入门》(张永固、张学海1959年合编)、《古筝教材》(李戊午1960年编)、《福建古筝曲选集》(陈茂锦整理1986年)、《闽南筝曲集》(陈茂锦编选1988年)、《福建筝曲选》(李萌编1991年)、《闽南筝派古曲精选》(沈杰兰、张辉合编2016年),合计有乐曲140多首。从数量来看,闽筝是拥有着丰富的演奏曲目的。诏安、云霄等地本就处闽粤交接之地,也是客家文化扎根传布之要地,至今流传当地的音乐种类主要还有潮剧、汉剧、四平锣鼓、十番锣鼓、歌仔戏、客家山歌、锦歌等,可以说闽南地区丰富的音乐土壤环境,是闽南筝派得以发展和吸取营养的宝库。图片

02

已故中国音乐研究所李佺民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访问福建时,在其《福建民间音乐采访报告》中提到“古乐是诏安、云霄流行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其中古筝是主要乐器,据说古乐保存着丰富的曲目,现在云霄还有一百多个古乐演奏组织”。陈茂锦教授在其《闽筝初探》中写到“古时诏安、云霄一带古乐演奏极为盛行,直至民国年间,诏城有八街,街街都有古乐社馆,但影响最大的算是四也乐馆和张永固先生组织的留香乐馆了,他们不奏潮乐,只崇古乐,有时还加入曲笛随唱昆腔助乐,夜临乐声四起,以乐会友,热闹非常。” “清顺治年间(约公元1644年),诏安东关有位古筝高手蒲水缸,精通传统筝曲百首,潜修四十载,精诀指法十种,变化数十种之风味,筝术出众,往来咸阳、郑州、洛阳等地,传徒众多。诏安有弟子林红先、高仔力、龟板禹等人。”(李戊午《古筝教材》)。清末至民国初年,是诏安古乐活动的昌盛时期,古乐名手陈纯卿、许大廷、张俞、张佩琼、张柱辰、沈炳林、沈锡沛、徐丹谷等人,乐技高超,传艺带徒,倡导古乐,为诏安古乐的繁荣发展有卓越功绩。清朝末年,城关乐手创办了“留香”和“南圃”二个乐社。“留香乐社”乐手张俞技艺出众,传艺认真,尤善吹横笛,有“铁笛道人”之称。张柱辰乐技全面,是诏安古乐坛上的名手。“南圃乐社”名艺人许大延既是主奏,又是导师,他为人耿直,授艺严肃认真,笛、箫、古筝、弦皆精,尤以笛箫见长。古稀之年,尚能长吹,风力饱满。《北进宫》、《迎仙客》、《小瀛洲》等曲吹奏别有风韵,闲时爱清唱昆曲,自拉自唱,自得其乐。

193391日,“诏安国乐研究会”(简称“国乐会”)成立,以古乐为主,潮乐次之。当时,不少古乐名手及器乐爱好者相继加入该会。“国乐会”还聘请陈纯卿、许大延、张柱辰、沈炳林等名手任艺术导师。经常参加器乐演奏的有李光、许崇德、沈荣坤、沈耀钦、许伟乾、许禹福、许清江、李戊午、沈国成、许景壬、张永固、张确、涂屏南、沈锡沛、许培芳、黄显德等人。“四也乐社”1939年前后成立。经常参加演奏的有许拔其、涂少谋、沈尚武、许观海、许禹福、许清江、沈荣坤、陈倬、张永固、沈耀钦、李戊午、沈汉光等人。诏安还有“楚南”和“醉玉”二个外江戏班,其伴奏的弦诗主要来自古乐曲。长期演出以来,涌现出不少著名乐手,如钟普禄、许友钦、许镇林、许宝林、许春元、杨大坪、钟双全、沈尚武、沈镇辉等人。由于古筝在古乐演奏上占重要位置,古乐兴盛,故而古筝能手辈出,在闽粤显有盛名。在诏安有一个张姓家族,从清光绪年间(1875年)到解放后初期,筝技代代相传,颇有影响,被誉为“张家筝”。以上史料证明闽南筝曾经一度广为流传,可谓人才济济,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03

闽南筝受当地语言文化及其他音乐种类的影响,形成了温文典雅的音乐特质。节奏平稳,端庄凝重,古朴淡雅,保留着“中原古韵”的风格,与同为“音乐活化石”的南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与北派的河南、山东、陕西筝派相比,没有豪放硬朗、酸心辣耳的音乐效果;同潮州、客家筝派相比,也没有其华丽流畅或是深沉厚重之感,闽南筝显得并不是很突出很有特点。然而正是这种古朴典雅,使得其如一枝临水而照,自怜自赏的水仙。闽筝乐曲往往以缓慢的引板开始,以快板的单推结束。主要以单首乐曲演奏为主,短小精悍。有时也会联套演奏,如把《东进宫》、《西进宫》、《南进宫》、《北进宫》等四曲联奏;也有两首乐曲合套演奏的,如《粉红莲》接《修妆》;也有变换调式联奏的,如《柳摇金》、《点点金》等。变奏手法上没有潮州筝那么多丰富的催奏手法,联套形式如客家筝套曲联奏形式但不常用,显的简单而质朴。

闽南筝演奏手法也相对简约,右手多用大、中、食三指演奏,有跑马法、连珠法、连勾法、撮弦法(倒踏法)等;左手采用吟、滑、按、颤、截音等做韵技巧,有截音法、点滑法等。其中跑马法与潮州筝中八度快速轮音是一样的,只是称呼不同。截音法在弹奏手法上虽与潮州筝中的止音(煞音、拷拍)的演奏手法相同,但其运用是有所不同的。闽南筝中的止音大都根据音乐情绪需要出现,且往往出现在弱拍上或重音结束音后。点滑音是闽筝的一大特点,其左手滑音中带点,点中带滑且往往是下滑音结合点音,如蜻蜓点水,这一点是与当地的语言行腔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撮弦法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是将大撮两音分解为快速弹奏两个八度音,用于做为倚音装饰或者是连续的大撮音使其发生变化,如寒鸦啄雪,意趣盎然。连珠法和连勾法则为连托、连勾指法的运用,其也有特色。连珠法为现在称呼的花指,闽筝中花指的运用类似客家筝,少而精。连勾法为中指连续上行的弹奏相邻两到三个音,其不同于历音、滚拂,而是处理为大撮后中指的连续上行旋律音。

闽南筝以其丰富的曲目,众多的乐手,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音乐气质独立于中国筝派之林,实乃名至所归。然而随着历史的步伐,目前闽南筝在传承发展上却并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古筝流派中最令人担忧的。目前尚健在的老一辈闽筝传人只有陈茂锦、张阿林、吴静严、沈杰兰四位老师。年轻一代还在弹筝的传人也很少,有陈去非、沈育娥、张静如、张辉等唯数不多几位。闽筝目前的境况除了各种历史原因之外,主要由于近年来闽筝没有走入众人之眼,没有进入院校庙堂之高,老艺人们的相继离世后继乏人,乐谱散轶等,使这枝古朴淡雅的水仙花逐渐凋零。为使闽南筝派不至于断种消亡,传承好老祖宗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觉得需要所有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

引导恢复闽南筝赖以生存的音乐文化土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冲击,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被严重破坏。不独闽南筝派,其他筝派乃至所有民间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这一严峻的现实。如何恢复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除了乐人们的辛勤努力无私奉献之外,更多的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支持,大力拓展民间艺术的生存发展空间,创造民间艺术的宣传、展示、推广的平台,引导广大民众欣赏、消费民间艺术,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培育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而不是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旗号眼睁睁的看着其走向消亡。

大力倡导乐人们的无私奉献。在经济社会的大潮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乐人们追名逐利,心态浮躁,技艺下滑,这是目前民乐行业内的普遍现象。这直接导致了整个艺术届艺人众多,大师唯缺的现状。整个社会风气也思潮涌动,靡靡之音毁人不倦,雅乐正声却鲜有知音者。筝乃“仁智之器”,可“移风易俗”,如若筝人们先已沦丧,又如何“正本清源”“移风易俗”?林毛根老师曾说过“古筝要争鸣,不要争斗”。因此,筝人们更应该反思己为,慎言慎行,淡泊名利,返璞归真,团结一致,真正让筝“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

打牢传统根基,做好薪火传承。传统筝派都有其赖以生存的音乐文化母体,因此传统是根基。高百坚老师说过“传统筝乐根在民间,花开田野,妙在韵味,学贵熏陶”。闽南筝也是如此,根在民间。“乐失隐于野”,在广阔的民间,蕴含着闽筝的音韵,散存着闽筝的古谱。这需要一大批有着一定音乐素养的人士去发掘整理,慧眼识珠。现存的百余首闽筝乐曲也需要大批筝人去揣摩学习、研究体会。看似简单的乐谱,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音韵气质,绝对不是一年之功就可以穷尽的。“旋风式的采风”或“三传手四传手”的学习方式并不可取。“学贵熏陶”,只有深入民间,在其生长的环境里日熏月浸,耳濡目染,才能入耳入心应之于手,才能真正掌握其音韵,体味其价值。而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口传心授的学习方法也是现代化教学模式所不可替代的。尊重民间艺人,深入民间学习,传统的师徒之道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传承上的“原汁原味”。一个流派的传承发展从来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事,需要广大的群众基础,需要大批专业人士的投身学习和传播。因此老师们也应本着传承之重任,为师之本分,广开门庭,广納人才,让闽筝的星星之火能够薪火相传,渐成燎原。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勇于学习他派之长。随着古筝演奏理论的完善、技术技巧的丰富,传统筝乐在演奏理论和技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样其他筝派甚至其他乐器的技术技巧也有其可借鉴之处。清奇淡雅、技法简朴的传统闽南筝也需要不断的借鉴学习其他筝派之长和现代古筝演奏理论,逐步建立起完备的闽筝体系。这包括闽筝的历史文献研究、乐谱订正汇编、技术技巧归纳、传承梯队建设、新作品创作等一系列内容。陕西筝派的复兴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正是有了一大批的理论家、演奏家、作曲家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才真正复兴起了陕西筝派,让“秦筝归秦”。那么闽筝复兴的这项浩大工程,同样需要广大专业院校的技术力量、民间艺人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参与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开拓视野,创新发展,做好普及推广。闽南筝伴随着中原人士的脚步来到闽粤之地,吸收融合其他艺术而独成一派,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传播的步伐。陈友章先生在1951年时就到福州演出弹奏闽筝。1958年李戊午先生受聘于福建省艺术学校教授古筝。1959年张永固先生参加福建省首届民间音乐汇演,独奏《蕉窗夜雨》《百家春》等曲。老先生们不但在福建本地传播闽筝,也走出闽地甚至踏出国门。有史可查的清顺治年间筝人蒲水缸往来咸阳、郑州、洛阳等地传艺授徒。1986年张学海先生参加首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还有许多福建筝人在不同时期相继投居南洋各国,知有“陈旬卿、张尧之、李少青、许之舍、沈炳林、沈锡派、沈松以及吴育、吴鹤琴、许伟乾、陈维新等人”(李戊午《古筝教材》)。先辈们已经开创了闽筝的传播之路,如今我们又怎能固步自封?八十多岁高龄的陈茂锦老师现在依然在为闽筝的传播而奔走不息。我们后辈更应该沿着先辈们开创的道路,广泛利用现代化传播方法、途径和媒介来大力宣传、推广闽筝。通过展演、比赛、论文等各种形式推广、普及闽筝,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欣赏、学习这一传统筝派。同时也要敢于走出国门,沿着“海丝”之路,让这枝水仙花香飘四海。

·结尾

闽筝这一宝贵财富不仅仅属于闽地闽人,她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音乐财富。希望所有热爱古筝音乐的有志之士都能重视、呵护、培育她,让她开出更加芬芳的花朵。在此,非常感谢中国潮筝——全国传统古筝学术交流会这个平台和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们,让闽南筝人们能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筝友们学习。也非常热忱的欢迎大家莅临闽筝故地参观指导!

(本文录自《华羽唐民族乐器》)

 作者∶厦门工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音乐系

评论0条评论

    高百坚+关注

    潮州筝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