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74期
农民古筝演奏家张应易
作者:张守唐
张应易,1920年重阳节生于鄄城县红船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兄弟四人,他行三,自幼聪颖,十岁入学,读了三年半初小,便考入黄安高小。
1935年,黄河决口,张应易被迫辍学。次年,师从郓城县张菜园村老艺人张念胜学弹筝。自此,他与古筝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应易学筝,以工尺谱入门。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自立,故技艺长进很快。张念胜先生看他很有培养前途,便将《高山流水》、《风摆翠竹》、《夜静銮铃》、《清风弄竹》、《汉宫秋月》、《昭君怨》(又名《美女思乡》)、《隐公自叹》、《莺啭黄鹂》和《书韵》九支筝曲传授给他。据传上述筝曲系瑟谱演化而来,因优雅细腻而得以流传。早年教书,一日晨起,弹奏《书韵》,老农路过,惊异学生的朗朗书声何以如此之早,走近,方知原来是先生在弹筝。
张应易先生传工尺谱
张应易是上述九支筝曲的第五代传人。他不仅从张念胜先生那里学习了筝曲和技巧,更学习了先生热爱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张念胜多才多艺,琴书场上他能"摸一圈",能弹筝,打扬琴,拉京胡,坠琴和演唱,尤以四胡见长,一拉弦子演奏"笙伴唢呐",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张应易终生难忘的是:先生病危,他去探望,几句问候之后,先生便问起他的技艺有无长进,并要他弹支曲子。张应易唯恐打扰老师而迟疑了一下,先生便露出不悦之色。张应易无奈,只好演奏了一曲《昭君怨》。先生听了不但给以指点,还让家人扶起倚着棉被,把筝放在床上亲自示范。先生这种诲人不倦和严谨治学的精神,给了张应易极大的鼓舞。
从此张应易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刻苦习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即使农忙,也要见缝插针,不肯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到新中国成立之时,而立之年的张应易,演奏古筝已有了相当厉害的功底。他右手指法灵活,左手诸种技巧准确、娴熟,表达曲子感情真实 、细腻,恰到好处。将3音按滑至5音模拟莺啭黄鹂之声尤为逼真,深受同行称道。据说,他还可手拨筝弦,预感天气阴晴。
50年代中期,他曾和本村琴书艺人张维慕、张良之、张共之参加过县举办的文艺会演,并受到奖励。
1957年3 月,张应易作为山东省代表团成员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他的筝独奏《风摆翠竹》、《夜静銮铃》和《莺啭黄鹂》等节目获奖,他也被誉为农民筝家。在京期间,他曾到清华大学、一机部等单位公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专门录制播放了他演奏的九支筝曲。离京前,作为优秀节目,他曾随代表团一起到怀仁堂向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汇报演出。
鄄城十六弦筝
1957年3 月14日,《大众日报》第三版发表了李士钊的文章《农民张应易的古筝独奏》,简要介绍了他的经历、师承情况,赞扬了他的演奏技巧。同时刊登了唐永平拍摄的张应易演奏照片。后来,省文联的一份刊物发表的文章还赞扬他的筝独奏"余音绕梁,大有三日不息之感。"
1957年8月,张应易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音乐汇演,演奏的《高山流水》、《夜静銮铃》、《莺啭黄鹂》三支曲子获一等奖,被授予金质奖章一枚。
1958年3月,张应易被选为鄄城县第三届人大代表,并于同月被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
举贤任能者代代皆有,嫉贤妒能者却也屡见不鲜。就在张应易这位农民古筝演奏家初露头角之时,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争相招聘,而几个滥用职权的土皇帝却诬陷他"反攻倒算",竟于1958年底使其含冤入狱,判刑三年零六个月。获释后,迫于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张应易的弹奏基本中断。
1979年,张应易的冤案得到昭雪,中国音协山东分会又恢复了他的会员资格,他在弹筝的艺术道路上又得以迈出新的步伐。1982年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再次向听众介绍了这位农民古筝演奏家,并重放了1957年的录音。
1981年 9月,"泉城之秋"音乐会上,他和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赵玉斋、西安音乐学院古筝讲师高自成等名家一起演出了群筝合奏。
张应易先生参加1981年泉城之秋音乐会与赵玉斋先生、高自成先生及韩庭贵先生等人合影
1981年张应易先生、赵玉斋先生向青年筝手传授筝艺
1985年春,鲁西南民乐调演时,他演出的筝独奏以及和同村老艺人张良之演出的筝琴合奏均获得演出奖。
张应易先生与张良之先生演奏琴筝《碰八板》
1986年3月7日,由于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农民古筝演奏家张应易不幸与世长辞,终年66岁。其三女二子皆无从艺者。他去世后,留下自制16 弦筝一面,工尺谱筝曲一册。他因一生坎坷,收徒不多,唯长春歌舞团筝独奏演员赵登山、其侄张本之和同村张守义三人得其真传。
张守义及弟子张玉元,胡炳阳
点击收听相关曲目: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