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田野的闽客潮筝乐小曲综论
——评《闽客潮筝乐小曲的形质与流变》
高百坚
张丽琼教授新著《闽客潮筝乐小曲的形质与流变》出版发行了!可喜可贺!
张丽琼教授是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专职教授,研究闽南、粤东筝乐文化凡十多年,著有《潮州筝乐变调音之音律测定研究》和潮州《寒鸦戏水》、《柳青娘》、客家《出水莲》、《崖山哀》等专篇文章,著述甚丰。最新出版的《闽客潮筝乐小曲的形质与流变》,是闽客潮筝乐小曲的综论,它带给筝学理论研究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的重要环节,但因各种主客观因素,有的研究者匆忙走几天,回去就动笔,其著述或肤浅粗俗,或错漏连篇,出现林毛根先生指出的“内行人读外行书”的怪事。张教授是台湾中国音乐的专家,为开展对闽客潮的筝乐研究,深入三流派的大本营诏安、大埔、汕头,聆听流派传人的口述筝史、音乐社团现场演奏,查阅所在地方文献资料,解读闽客潮历史文化、音乐生态,体悟三地筝乐风韵。
二、谦逊待人
作为知名的中国音乐研究的学者,张教授身上体现了谦逊待人的优统美德和良好修养。无庸置疑,在闽客潮的田野调查中,有德高望重的林毛根、饶宁新、陈茂锦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但采访对象更多的是李煌、张阿林、沈育娥、张家祥等前辈传人、后代和民间业余玩乐者。张教授谦逊待人,在田野调查中,在与流派传人、乐师面对面的真诚交流中研讨筝乐,从中得到民间乐人的信任并获得流派筝乐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这为《闽客潮筝乐小曲的形质与流变》撰写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以小见大
闽客潮筝乐小曲是先贤积累、传承的艺术精品,一曲多版本,似同若异的筝乐风韵在音响交错和形质流变中恰似一幅山水相连的筝乐地图。针对这一筝乐文化现象,张教授另辟蹊径,从小曲入手,梳理闽客潮三派筝乐的渊源、因果、传谱和流变,拓寛了传统筝乐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四、严谨细致
《闽客潮筝乐小曲的形质与流变》的写作中,张教授曾在穗与我会乐论道,返台后又鱼雁往返,我深身体验到张教授的严谨、执着和细致的学风。《闽客潮筝乐小曲的形质与流变》完稿后,张教授又专门从台湾寄来书稿,登求意见,研讨相关论点。这种严谨、执着,一丝不苟的学风,谦逊待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筝理论研究的一股清流。著书立说,要传递正能量,要留给后代弹筝人完好的筝乐文化遗产!
谢谢张丽琼教授为闽客潮筝乐文化研究的专业、精心、务实和对传统筝乐传承做出的贡献!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