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谱写筝独奏曲《南海秋汛》的
高哲睿
我是一个以医为职业的音乐业余爱好者,有四十余年的弹筝历史。由于医疗的关系,长期与工农群众接触,使我对他们的勤劳、勇敢的高贵品质有深刻的印象。看到我国社会主义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和广大工农群众的冲天干劲,使我深深体会到,广大工农群众是革命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的主人翁,我们的文学艺术只有做到为他们而创作,为他们所利用,才是唯一的正确方向。
一九六九年,我的女儿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来到新溪公社六份大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了解我女儿在那里的学习情况,我也经常利用休息日前往那里。新溪地处南海之滨,渔源极为丰富,广大渔民长年累月从事渔业生产。我在参观中与他们促膝谈心,深深地为他们不怕苦,不怕死,战风斗浪的革命精神和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豪迈气慨所感动,因此,一个歌颂他们,表现他们的念头,不其然而然在我脑海里产生。
怎样才能在音乐方面塑造渔民的火热斗争生活呢?这对一个没有作曲经历的业余筝人来说算是个大难题。向来潮乐创作多循头板、拷打、三板、推奏的模式,我想,还是驾轻就熟从这里打开门路吧!于是我开始谱写。乐曲勉强结成,听起来似曾相识,好像潮州传统乐曲的翻版,根本不能表达渔民火热的生活场景。于是,我试图改用现代筝曲的创作手法,和声配音,双手并弹,以突出气氛。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我重新谱曲,在生活场景的表现力方面有突破,但因太强调和声配音,双手并弹,筝乐的特点──韵味被淡化了,我把二个版本演奏给乐友听,征求他们的意见。乐友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有的说:“你拿手的揉按特技怎被抛弃了!”有的说:“照你那样弹法,未能超出潮乐的框框,听起来象传统筝曲。”我老伴劝告我:“你是一名医生,业余筝人,不擅作曲,更不懂生活,真不自量!”
这些话,情真意切,苦涩良言,给我启发和警示。于是我对前段时间作曲进一步了梳理,总结作曲失败的三个原因。一、不能很好地理解毛主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教导,把握不好潮乐、西乐糟粕的扬弃和精华的有机结合,未能处理好作品“声”与“韵”的关系。二、未能冲破狭隘的主观意识,认真、合理采纳乐友的批评建议。三、缺乏对生活的 深入体验,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吸收了此前失败的经验教训,调整创作思路和方法。我搜集潮乐、筝乐的新作品,从中吸吮营养,激发创作灵感;四下新溪,体验渔民出海捕魚的辛苦和喜获丰收的愉悦;在创作过程中,我将创作思路、乐曲结构、技法安排与乐友多方切磋,至此,《南海秋汛》终于确定初稿。
《南海秋汛》的主题是:表现社会主义渔港欣欣向荣的景象,讴歌渔民战风斗浪,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每年,渔汛最高峰多在秋天,这就是曲名的由来。全曲以1 5为基调,分出海、捕魚、斗风、归帆四段。
首段:传统的攥法作引,运用抹托重叠弹奏手法,由高到低,由近及远,象征着一片漫长的海洋。主曲开始,主旋律以缓板出现,配合传统的揉按技巧,表现广阔优美的海洋景色,继以传统的“五点一”弹奏,由高而低,由近及远,描绘渔民出海的长远途程。
次段:以玲珑流利的右手弹奏,配以左手和弦,加强节奏感,突出捕鱼的欣欢场面。
三段;攥法与抹托重叠弹奏,结合左右手爬指,模拟暴风骤起的紧张气氛,继以变调的“3 7”与主调的“1 5”交替进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斗风场面,最后以主调“1 5”殿尾,象徵渔民齐心协力,战胜风暴的英雄气慨,接着主旋律“5 1”缓板再现,结束全段。在紧张的气氛中缓板作结,有风平浪静,海空一色的幽静意境。
末段:首段旋律再现,“四点一”的传统手法,辅以左手和声,节奏轻快,象征着渔民满载而归的欢悦情绪。最后以大撮板后单音,渐次缓弹,配以左手上滑技法,作为结束全曲的殿后尾声。
全曲完稿,在澄海城东管区广播室录了音,又多方征求意见。曹正同志提出对乐曲某些情绪上的反复或再现,稍加锤炼;对乐曲组织结构再精炼一些,使之更加紧湊;六份大队渔民提出起网是捕鱼最紧张、最繁忙的时刻,在此启发下,我在原来单手连托的基础上,加左手抺指,以突出人欢魚跃的劳动场景。经过修改与充实,全曲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经过这段时间的艺术实践,我领悟到什么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作为一名传统古筝流派的传人,我亲身体验到如何处理好传承传统与推陈出新的辨证关系。我希望通过这次公开演出,倾听各方意见,使这首潮筝新作更好地表现社会主义渔港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潮州筝的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澄海县在城镇卫生院高哲睿 1976.1.24)
────────────────
本文是高哲睿先生为《南海秋汛》参加1976汕头文艺调演特地撰写的文章。(林曙 高百坚整理)
作者:汕头地区名老中医,潮州箏第三代传人。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