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英睿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筝——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以下简称《筝》)于今年9月上市了。这对古筝艺术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这是一本关于古筝艺术的最新文字著述,内容翔实,趣味横生。作者采用了故事讲述、演绎的方式,以年代的发展为经,以与古筝艺术相关的人和事为纬,组成了一个关于古筝艺术的文化史库。通过阅读此书,相信大家会对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
《筝》书总共分为七章,作者随着年代发展的足迹,剖析了古筝艺术发展的起起落落。《筝》书的特点盘点如下:
故事演绎,通俗易懂
目前古筝艺术发展的大好形势使得古筝图书推陈出新较快,但是往往以曲集乐谱居多,内容大同小异,而相关的文字著述相对缺乏。而《筝》一书的上市填补了古筝文字著述匮乏的空白。由此说此书是古筝艺术与文学的又一次成功的联姻也不为过。
《筝》一书虽为文字著述,但却不是另爱好者望而却步的高深理论著作,而是一本内容翔实、趣味横生的普及读本。《筝》一书亦文亦史,并非单纯的文学虚构与演绎,也不是大量史料图文的机械堆砌,而是两者的巧妙结合。读者在兴趣浓厚、轻松阅读的前提下,可以洞见古筝的历史、文化各方面。之所以普及,是因为其中故事的可读性。在这些故事中,有的是根据文史经典中的记录发展而来,有的是根据分析诗词歌赋演绎生发,有的则是人与古筝的趣事佳话等等,不一而足。在这种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中,“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历史人物也变得个性化、立体化起来。有些故事或者史实是第一次讲述、陈列,可以称为是名副其实的“内容翔实”了。
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筝》书与一般的文字著述的另一个不同在于图文并茂。书中引用了大量珍贵图片资料,有的是古筝考古的实物图片,比如出土于江西贵溪的十三弦木琴、江苏吴县长桥古筝图片;有的取材自古墓画像砖、石窟石雕、壁画,比如《筝乐艺术的亦雅亦俗期》一节中运用了山西、北京等地发现的弹筝伎乐砖雕图片,再如《西胜寺的“仁智之声”》一节中大量引用了敦煌莫高窟壁画图片;有的是名家生平弹琴、雅集等活动照片,等等。图片的运用体现出作者对史实的尊重和积累,凸显出中国古筝艺术历代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也因其形象生动性而吊足广大爱好者的阅读兴趣,方便阅读。
当今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作者对大量历史图片的运用恰好迎合了广大读者的口味。相对于文字的阐述,图片更为形象。当今也有很多古筝教材用书也采用了文配图的形式,比如古筝演奏的基本坐姿、基本手型、基本指法的图片等等,这为古筝爱好者自学提供了极大便利。而此书对大量考古实物、画像壁画的运用,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对千姿百态的古筝艺术文化做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呈现。
内容翔实 新见百出
一般的古筝文字著述都会包括历史起源、构造形制、演奏技法、流派名家、名曲欣赏等,内容铺排、形式都较老套,有些也难免雷同。《筝》书则从史出发,对古筝艺术千百年来发展的成就进行了逐一梳理,并通过故事的形式,进行串联。此外,此书还通过“小百科”的相关链接将内容进一步扩充,构成了一个以史为主干的树枝形结构。比如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章中,对“五弦筝”、“十二弦筝”、“乐府”、“相和歌”等的介绍和补充。体现出作者思维上的开阔与不拘泥于写作形式的视野。
在内容翔实丰富的同时,新见百出也是一个典型的特点。比如第一章谈筝的起源和相关传说,作者通过考古实物和文史资料论证了秦筝形成的年代以及当时已经出现和流传的形制。与一般古筝书籍论述古筝起源不同,本书中有一个关于古筝起源和传说的新提法,即钟子授筝说。相对于以往的“分瑟为筝”、“名人造筝”、“西方渐入”等说法,“钟子授筝”可以看做是研究古筝源起和流传的新的突破了。此外,“开元第一筝手薛琼琼”、“元世祖钦定《白翎雀》”、“西胜寺的‘仁智之声’”、“柳如是慧眼识唐筝”、李闯王的秦筝缘”、“唐彝铭弃政学筝”等在内的十多个故事也都是一般古筝书籍找不到的趣闻佳话。
《筝》书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书写到新中国时期,可以说是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全程把握。然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史的梳理仍有空缺,比如三国时期的周郎、唐朝敦煌民间的弹筝高手宋家娘子等等就未提到。在如对图片的利用上,对我国传统用筝比如钢丝琴以及当今古筝最新的形制研究成果没有进行展示,也成为一大缺憾。即使如此,《筝》书也为当前古筝书籍文字著述开了一个好头,也是当前梳理古筝发展史的一朵奇葩之作。期望古筝书籍有更多的优秀作品问世,以饱读者眼福。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