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活动回顾|用音符谱写“中国梦”——作曲家方岽清访谈

7月7日下午14:00,在中华世纪坛“里头”举办了音乐美育艺术空间的第一期活动——用音符谱写“中国梦”,作曲家方岽清访谈,特邀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师贾抒冰作为主持人与嘉宾方岽清进行现场互动。整场活动兼有提问、交流、视频、摄影作品等多角度呈现方式,现场气氛活跃,观众纷纷表示很受益于这样的高端艺术空间活动。




敬畏历史、敬畏自然——谈作品《梦桥》


此次访谈围绕着作曲家及摄影家方岽清的音乐作品和摄影作品,讲述他的音乐经验,并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在与主持人的交谈与对话中,首先谈到的就是最近(6月6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的方岽清的代表作之一——大型交响组曲《梦桥》,这是为纪念港珠澳大桥建成而创作的。


作曲家付出了三年时间,只为这一部作品。《梦桥》的五个乐章从自然、科技、人文和大国工匠精神来讴歌我们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它谱写的是一项世纪工程,是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中国故事,更是我们心中赤诚的中国梦。在与主持人贾抒冰谈到创作《梦桥》的缘由时,方岽清说:“我本来是抱着创作一首歌曲的心态去的,但当我乘坐快艇、穿着救生衣在伶仃洋上仰望中国结部分吊装的时候,我觉得这不是一首歌可以涵盖的,真的是打动到我、震撼到我了。于是我决定要用一部交响乐,来展现这项世纪工程。” 


第二乐章《献给历史》是古筝协奏曲,而古筝是方岽清的创作中最喜欢的一件乐器,又是中国颇具代表性的乐器,他也是为数不多的用中国民乐来构思作曲的典型的中国作曲家。谈及此,方岽清还为大家普及了古琴和古筝的区别:古琴是一种文人乐器,产生的年代要比古筝再早一千年,但只有七根弦,音量和表现力有限,适合少数人之间的交流对话;而古筝有21根弦,在音量和表现力上比古琴要进化一些,更具张力和表现力,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以及音乐厅的需要。但是把古筝与西方的管弦乐队相结合并不是件易事,因为古筝是用中国的五度相生律制造出来的乐器,而西方的乐器则遵循十二平均律,两者相结合需要古筝通过定弦的方式来配合管弦乐队。


第四乐章是大提琴协奏曲《献给大海》,主持人贾抒冰注意到,方岽清先生的很多作品都有用到古筝和大提琴,对这两件乐器更是情有独钟。而《献给大海》这一乐章主要寓意为人对自然的敬畏。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水代表生命,大海代表包容,大海也寄托了人类内心很多的情感,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与海有关。大提琴的音色很适合表现大海。


提及音乐的内容及意义,主持人贾抒冰提到,音乐并不是纯粹的,是要歌颂时代。作为音乐工作者的我们,更多时候要走出象牙塔,要为大众服务,多作、多讲、多挖掘一些能够被更多人理解的音乐作品和内容。贾抒冰为大家补充到,方岽清在创作《梦桥》前也有很多代表作,如《侠》《林冲》《手眼身法步》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中国的元素。方岽清说:“我特别喜欢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去寻找素材。”这些素材也能让中国的听众有共鸣点和想象的空间,而他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有标题,因为标题带有指向性,让听众能有一定的空间去联想,标题也可以指导听众去进行理解。《侠》是三重协奏曲,这种体裁在两百多年前贝多芬曾创作过,但很少作曲家去恢复三重协奏曲的概念,“三重”指的是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方岽清则把小提琴换成了古筝,创作出这部有中国乐器的交响作品。


同时,对于标题音乐这种形式,作为西方音乐史教师贾抒冰阐述到,音乐本身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标题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听众得到有指向性的引导和理解,主题的体现能有助于听众更加深刻解读作曲家的意图,更能充分享受在作品中。



生活中的仪式感——用照片记录生活


“生活要有仪式感,因为现代人太忙碌了,生活节奏太快了,大家基本上不知道每天在忙些什么这一天就过去了,这一天到底有多少事情是打动你的,有多少事情你觉得是有意义的?”方岽清提到自己保持着每天听一张唱片的习惯,建议大家如果有时间、有条件的话一定要走进音乐厅去欣赏音乐会,因为坐在台下的你会和台上的艺术家有一种感知和对话,这跟坐在家里听唱片是很不一样的体验。他说:“你坐在那、关掉手机,忘记一切的烦恼,就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像定期去教堂做礼拜、向神父忏悔一样,灵魂会得到洗礼和救赎。”


方岽清与摄影的渊源,要从大一开始,当时作为记者的母亲将一台淘汰的胶片相机赠与他,从那时起便一发不可收拾。作为一位跨界摄影家,方岽清的拍摄视角会不一样,在谈摄影时也是从作曲家的角度出发的,因此他为此次访谈精心挑选出来的19张摄影作品也与音乐有关系。



第一幅作品《春之祭》,拍摄于12年前的北京天桥剧场,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春之祭》在1913年于法国首演时便掀起了轩然大波,据说首演当天引起了继法国大革命后最大的一次骚动,这部作品颠覆了人们对艺术对声乐的印象。2007年,天桥剧院用了三吨左右的黄土,来完成这次演出,共演两场,而方岽清在观看完第一场演出后又买了第二张票,这副作品拍摄于当时他观看的第二场《春之祭》演出。



第二幅作品《灵魂旋转的舞者》拍摄于土耳其,当时方岽清与朋友一行四人专门去到灵魂旋转舞的发源地孔亚,观看了一场演出。据方岽清回忆说,当时已经泪流满面了,所以拍摄的照片并不多。灵魂旋转舞包括两名乐师,两名孩子和四名大人共八位表演者,在他们表演中会觉得他们已跟艺术融为一体了,带给方岽清很大的震撼。



第三副作品是拍摄于意大利的《“S”孔之声》,这是方岽清在参观制琴过程中所拍摄一系列的作品中的一幅。他给我们讲述了提琴制作背后的艰难,比如在制作提琴时要先选择木材,在喜马拉雅山阴面中段的木材放置100年后才有可能被选作为制作精良的提琴的木材;提琴上漆需要反复上很多次,无法在一天之内完成。因为制造提琴的苛刻,几百年前的提琴现在还可以发出声音,还可以演奏现代作品,而这些承载了历史的提琴也必须在最顶级的演奏家手中演奏来延续它的生命,好比演奏家在拿着一件旷世文物在演奏,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



第四副作品《后海的窗》虽然是用手机拍摄的,但也是方岽清本人很喜欢的一幅作品,他认为这副作品体现了东方写意之美。这是后海某个四合院的窗户上玻璃的倒影,里面有窗帘,外面是树木,紫色和绿色碰撞出了意外的美感。


中国梦的延长——对下一部作品的期许


除了分享自身的音乐经验和摄影经验外,方岽清还积极地与观众互动和交流,解答了他们关于音乐上的疑惑。其中有一位观众提到:“希望能创作出更多咱们民族的作品,更接地气的、能走进平民百姓家的作品。”方岽清也与大家分享了日后的创作计划:会创作一个中国梦系列,也与交通运输行业有关,因为这浓缩了非常多的中国情怀,如他接下来可能会创作与川藏公路有关的作品。让我们共同期待!


现场,方岽清老师进行了唱片签售活动,他的很多唱片被售空,他的音乐得到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可。




签售唱片介绍



由中国当代青年作曲家方岽清,历时近 3 年,深入施工一线采风,体验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生活,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领导和工人代表座谈、研讨。创作出大型交响组曲《梦桥》——献给“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作为中国“十二五”重点工程,“港珠澳大桥”历时十几年建设,由桥、岛、隧、以及高速公路组成为一体的超级工程,展现了中国“大国工匠精神”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献给世界的新名片! 


大型交响组曲《梦桥》——献给“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由交响序曲《献给岁月》;古筝协奏曲《献给历史》;钢琴协奏曲《献给建设者》;大提琴协奏曲《献给大海》和引子与进行曲《献给港珠澳》五大乐章构成,从历史、人文、自然、科技等方面,通过音乐来展现中国工匠精神。世人看到的“港珠澳大桥”是一个奇迹,是一座有形的桥,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是一个无形的“桥”。音乐是一个纽带,也是一种链接。作曲家方岽清通过音乐展现出巨大的力量,向中国的伟大建设者致敬!



这部作品是作曲家方岽清 2017 年继“献给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大型交响组曲——《梦桥》之后,第二部深度体现 “一带一路”精神的大型音乐作品。这张唱片是《大国丝路》澳门首演的实况录音,《大国丝路》集合了众多中国大咖级别的优秀青年演奏家,单古筝方面就有七位“实力派”,这其中包括炙手可热的CCTV 光荣绽放系列中国“十大”古筝演奏家苏畅女士、刘乐先生和刘颖女士;中国“岭南筝派”重要代表人物陈蔚旻先生;广东“三才筝”创始人及艺术总监王温豪女士和广东古筝界优秀的新星演奏家胡钰敏女士、吴琪女士;民族器乐方面包括中国“新十大二胡演奏家”闫国威女士;国家一级琵琶演奏家缪晓铮女士;广东省民族乐团、著名笛箫演奏家陈冬先生;此外还有中国著名“实力派”,G20 峰会打击乐演奏家王佳男先生;美女打击乐演奏家代璐女士;中国著名青年钢琴家李美彦女士的激情加盟,这场情景音乐会拥有堪称中西音乐家“豪华梦之队”演出阵容!



中国当代青年作曲家方岽清古筝作品《墨客》当之无愧为中国当代古筝作品上演率最高的明星曲目之一!此曲表现的是对古代文人墨客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赞美和记忆。全曲通过“浸 · 染 · 溶 · 溅 · 泼”几个独立而又整体的段落,深度刻画了自古文人墨客敬仰月之高洁,在流水行云中体会一种书写的意境,一种超脱不羁的情怀以及一种疏狂自由的精神。他们感悟山之巍然、海之襟怀,才有了“采菊东篱下”的闲情逸致,“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乐观,以及“结庐在人境”的恬淡优雅。笔墨诚可贵,然而那些藏在白纸黑字里的精神内核才是我们共同追溯的源泉。


《墨客》由著名旅美青年古筝演奏家,也是这部作品首演者翁慧女士录制;《风雾潺》由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王温豪女士录制。



(新闻来源:音乐美育艺术空间)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