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王次炤:王中山的筝途——一位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探求经典的古筝艺术家


2022年10月4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了“筝途”——王中山古筝音乐会。音乐会开始,一束月圆的聚光灯照在舞台左侧摆放的古筝上,随着主持人的引导,王中山①身穿洁白的中式演出服,从侧台徐徐走向筝台……。音乐还未开启,舞台和灯光的设计以及演员的服饰和步姿,就已经把人们带入静谧典雅的艺术境界。这不是通常音乐会所渲染的环境,而是一个全然中国化的,且带有当代审美追求的舞台呈现。看得出来,王中山对舞台表演的每个细节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上半场的曲目是五首传统筝曲,分别是潮州筝曲《福德词》、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山东筝曲《美女思乡·红娘巧辩》、客家筝曲《杜宇魂·雪燕南飞》以及河南筝曲《汉江韵》;下半场的曲目是王中山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现代作品,分别是《天净沙》《秋望》《远山》和《春风吟》。这看似一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实际上是王中山“筝途”的一个缩影。从传统到现代、从表演到创作、从技能到文化、从继承到创新、从研究到传承,在短短90分钟的时间里浓缩了王中山“筝途”的每个经典画面。


2022年10月4日

“筝途”—— 王中山古筝音乐会

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



音乐会开场的曲目是潮州弦诗乐代表作之一《福德词》,它由庙堂音乐演变而来。潮州筝曲自成一派,以活五音律为特点。王中山的演奏,从第一个音开始就直指人心。随着音乐的展开,演奏者以独特的强弱处理,通过大幅度的渐弱,在有声似无声的音乐表现中走向远处……,那分明是“心灵的平静与崇高”②,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超越境界。王中山曾说:“我希望未来的中国音乐仍然坚持以中国哲学为依托,坚守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崇简尚朴,音和意清。‘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以简为美的‘简’不是简单,而是简练,讲究的是空灵和意境。音和意清的‘和’是中国器乐文化的核心,讲究的是‘弦、指、音、意’相‘和’的大美意趣。”③显然,王中山向着从技能到文化的“筝途”,探求的是中国文化的经典。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那些给时代留下印记的作品;什么是传统的经典?它是赋予传统以新时代印记的标识。我们从王中山的演奏中,既看到时代的印记,也看到新时代印记的标识。对于传统筝曲,王中山既牢牢把握住传统风格,也就是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历史印记;又对其精雕细琢,探求传统音韵之外的新声,也就是赋予传统以时代印记。戈弘说:“对王中山而言,传统筝艺中左手按、滑、吟、揉、推等指法,不仅仅为了‘以韵補声’,更多的时候是在衍伸‘韵’之内涵,改变音响形态,呈现声音变化的过程,从而拓展审美空间,达到新的美学境界。”④音乐会上演奏的浙江筝曲《高山流水》,源于杭州摊簧、杭帮丝竹,其音乐素材与浙江的戏曲和说唱音乐有关。如何把一首江南的民间筝曲雕琢精美,赋予它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塑造传统筝曲经典的时代印记?王中山的演奏,无论从形式还是音乐表达的内涵上都做了精心设计。他把原先单一的筝独奏编配成筝箫合奏,从形式上给听众提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筝声回荡,箫声悠扬,将本身就富有诗意的故事通过形象化的重奏传递给听众。尤其是在音乐表现上,他力图通过优柔的音色和略带散板特征的自由节奏,为原先来自民间的筝曲抹上一层当代人审美视角下的文化色彩。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王中山的匠心,也许他无意塑造新时代的经典,但他那种执意在传统经典的桂冠上探求新时代文化精神的艺术追求,无疑已经给传统留下了当代的印记。


王中山对传统筝曲的经典阐释来自他的音乐思想。他认为,古筝的魅力不仅在于“富于民族特色的造型、优美动听的音色、感人至深的民族情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力”,还在于它的文化价值——“它浓缩地反映了近三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印迹,炎黄子孙对天地万物、对宇宙的理解,东方人独有的审美情趣以及对人间悲切、哀怨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⑤正是基于这一思想,王中山对传统筝曲的理解和音乐阐释总是在风格之外寻求它的文化内涵。山东筝曲《美女思乡·红娘巧辩》原是两首独立的筝曲,前者表现的是王昭君思恋故土的情怀,后者表现的是红娘巧辩莺娘的机灵,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但共同表现出中国女性的美德。王中山巧妙地把两首筝曲连缀成一体,既从风格上把山东筝曲的悠然平和与轻快洒脱表现得惟妙惟肖,又深深地把握着中国女性坚韧与睿智的内在精神。传统筝曲往往依附于某个典故或诗篇,客家筝《杜宇魂》描写的是蜀王杜宇治水不成,隐居而死,化为夜半啼哭的杜鹃。《雪雁南飞》则源于诗篇“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两首筝曲虽然各向南北,但共同表现了客家人族群迁移的愁绪,冬去春回的不舍和天南地北的离别。王中山也把这两首筝曲连缀在一起,通过客家筝乐沉稳古朴的音色把两段悲凉的咏叹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牢牢把握住乐曲的文化源头,杜鹃的叹息略带失落感,而雪雁的悲伤却深含着眷恋。


王中山对传统筝曲的文化把握是扎根在民间艺术土壤之中的。从他对河南筝曲《汉江韵》的改编和表演之中,便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汉江韵》取材于河南曲子〔汉江〕和〔书韵〕两个曲牌,王中山通过重新编配,把它们连缀成一体,并配以打击乐和两架助奏古筝。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乐曲开始,王中山用河南大调曲子《鼓子头》里常用的吉祥词表现了一段乡音浓厚的吟唱,把人们带到中原大地的乡土之中。《汉江韵》极为精彩的表演,不得不使我们回望王中山早期的“筝途”。


王中山1968年出生在河南曲艺之乡南阳,这也是河南筝的发源地。6岁时父亲送他去学唱大调曲子,同时开始学习古筝,每天放学后就去学唱、学琴,平时还经常跟随老师去参加各种民俗活动。8岁上台演出,12岁被南阳市选送到郑州参加全省汇演,他的自弹自唱《买锄》荣获二等奖。回到南阳后,他作为南阳戏曲学校(现南阳文化艺术学校)最小年龄的学生被破格录取,从此,走上了专业学习的道路。从这早期的“筝途”中,我们看到了孕育王中山成长的土壤,这是他拥有如此深厚民间音乐功底的源头。王中山说:“此次我加入的吟唱是大调曲子曲牌。大调曲子是小调曲子的前身,是国家级非遗,我老家南阳的‘特产’,也是我6岁开始学习音乐时的母语。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突出传承,所谓传承有序,守正创新。”⑥文化艺术的传承,既需要守正,也需要创新。守正意味着不失传统精华,创新则意味着把传统精华发扬光大,给传统留下时代的印记。王中山对传统筝曲的文化把握,正是守正与创新的充分体现,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于古筝艺术的当代发展,王中山认为创作是关键。每个时代的新作品,都是这个时代古筝艺术发展的标志。他还认为,演奏者也应该尝试创作,“因为演奏者比作曲家更了解手里的乐器,了解还有哪些技术没有在作品中展示过,了解这个乐器还有哪些可能性,庞大的演奏者群体是这个乐器创作的生力军”⑦。王中山身体力行,创作和改编了大量古筝作品,并赋予它们当代音乐的新思维。音乐会下半场的曲目便是他不同时期创作的部分代表作。独奏《天净沙》虽然取材于元代诗人马致远的诗句,具有怀古的那份诗情画意,但更多的是表达当代人对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理解: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旅途漫漫、人在天涯;惆怅、超脱,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秋望》则是王中山求学心路的回望和对故乡的眷念,形式上采用中西合璧的重奏,把钢琴、弦乐五重奏和古筝结合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大胆的尝试,在古筝文献史上无疑是创举。


王中山是一位有情怀的艺术家。他经常说,想学好古筝,要有天分、勤奋、缘分。“如果让我重新将三者进行排序,我会说缘分、天分、勤奋,而且缺一不可。”⑧他在自叙中深情地说:“一路走来,自感一生遇贵人无数,必须铭记和感恩:‘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城市的灯光再亮,也无法驱散我内心的悲凉。如今那些破空而来、绝尘而去的故人不知所往,怎不叫人无限感伤!”⑨王中山永远忘不了幼年时给他打下基础的郭振基老师、少年时给他传授“快速指序”的赵曼琴老师、青年时为他点亮前进方向的何彬老师和给予他谆谆教导多年的恩师李婉芬教授,还有后来音乐道路上曾经给予他帮助的徐守中、李吉昌、王震甲、贾宏玉等民间艺人。有的恩人已经离去,但缘分永存。感恩与思念之情始终伴随着王中山的艺术生涯。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课堂上,无论在音乐表达上还是在作品创作上,我们都可以感悟到他对老师们的深情厚谊。了解王中山的为人,也就不难理解他的作品。《远山》便是一首借古怀今、借景抒情的思念曲。正如主持词中所说:“一份思念,一种惆怅,一段记忆,一个有关陈年旧事的妄想,飘然而至,随风而逝,了无痕迹。犹如远方朦朦的山,静默无言。”这里的陈年旧事何止是昭君匆匆走过的背影,依稀可见的也远不止楼兰汲水的少女音容。那一幕幕的往事,在通向远山的“筝途”上,留给人们多少怀念和不舍。我相信,《远山》是王中山写给所有已故的恩人的,那飘然的情思和感伤的抒怀,深深打动着每个听众的心。音乐会最后演奏的作品是《春风吟》,这是一个特殊时代的愿望。王中山有感于毛泽东的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于2021年创作了这首古筝曲,该曲的主题无疑是期盼蔓延于全国的疫情早日退去。假如说前一首《远山》是作者感恩、思念之情的话,那么《春风吟》则是王中山心中大爱的表达,那是一种民族的情怀!该曲以中州古调《慢吟》旋律为基础,吸收了《阳春白雪》等传统乐曲的音调,音乐从深沉、惆怅逐渐走向明朗、欣喜。正如作者的解说词中所说:“惟愿大疫得治,华夏平安,早日春暖花开。”⑩

启蒙老师郭振基先生


与李婉芬教授(左)、赵曼琴先生合影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离开音乐会,站在更高的山峰上眺望王中山的“筝途”。


1986年10月,王中山赴扬州参加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界的首次大聚会。在大会交流演出中,王中山用双手内带八个义甲的形式演奏了《打虎上山》和《井冈山上太阳红》,将赵曼琴快速指序技法成功付诸实践,一举成名。这是古筝演奏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创了古筝艺术双手快速演奏之先河。在之后的专业生涯中,王中山继续开创新的演奏技术,比如:运用“轮指”“弹轮”“走位三指摇”“左手摇”“双手轮”“双手摇”等,最大化地利用双手技术空间,为中国古筝现代演奏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王中山通过多年的演奏与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既符合现代古筝演奏技法发展又适应当代古筝演奏与教学的“古筝现代演奏技法体系”,并把它分为“用指法”“触弦法”“运力法”三个主要大类。此外,他还对古筝演奏技法的指法符号运用进行了新的探索:创造出“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简易法则;用汉字数字指代左右手的各个手指,对古筝演奏技法中有关指法的标识做了新的规定。这些关于古筝艺术的技术革新,无疑给当代古筝演奏风格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1981年《河南戏剧》刊登

王中山演奏《买锄》时图片


王中山创作和改编的大量筝曲涵盖了独奏、重奏、合奏和协奏等几乎古筝演奏的所有形式,在古筝文献的当代建设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创作的独奏曲有:《溟山》《云岭音画》《暗香》《楼兰幻影》《晓雾》《山居秋瞑》《殇》《惊蛰》《龟兹之舞》《天桥下》《南湖秋水》《萌动》《水墨》《大漠驼影》《春风吟》《远山》《天净沙》等;重奏曲有《秋望》、《月儿高》 (改编)、《汉江韵》(改编)、《土耳其进行曲》(改编)、《韵三阙》等;协奏曲有:《雪梅祭》、《望秦川》 (与景建树合作)。他还移植、改编和编配了《闹元宵》《霍拉舞曲》《春到湘江》《梅花调》《酒狂》《夜深沉》《渔歌》《彝族舞曲》《四季调》《龙船调》《吉普赛之歌》等古今中外优秀作品。1998年,王中山出版了古筝作品集《古筝曲集》,并在此后十余年间陆续编著出版《古筝优秀新作品集》《全国古筝演奏考级作品集》《古筝考级曲集》等。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被列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古筝专业的教学曲目,以及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考级教材的高级曲目。同时,王中山所创作的古筝作品也被列入文华艺术院校奖、中国音乐“金钟奖”、CCTV民族器乐大赛等国内重大民族器乐大赛的规定曲目。作为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在这方面是独一无二的。他也十分重视古筝艺术的理论建设,先后在《中国音乐》《人民音乐》《乐器》等刊物发表《论古筝演奏中手心的运用》《古筝当代演奏新技法概论》《中山“谈”筝——古筝教学笔记》《赓续千年古韵谱写时代华章——“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综述》《筝韵扬海外,宏议响云端——“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掠影》等文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华乐大典·古筝卷》的主编,王中山为大典的编纂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此书籍是迄今为止关于古筝资料最为完整的典书,其中包括文论、曲谱、图片、人物、纪事等资料,对继承古筝音乐传统、研究古筝艺术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中山无疑是我国当代最为优秀的古筝演奏家之一。早在1995年,他就荣获“富利通杯”全国民族器乐大赛古筝专业组第一名。在以后的舞台生涯中,王中山的演奏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王中山多年来曾随国家艺术团、音乐家代表团出访二十多个国家。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林肯艺术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联合国会议中心以及法国香榭丽舍大剧院、希腊雅典哈罗德古剧场、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等音乐剧场演出,多次应邀参加美国坦戈伍德现代音乐节,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哈德斯菲尔德现代音乐节,受邀担任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音乐评委,大力推广中国古筝艺术。王中山在国内外近百个大中型城市,与德国多特蒙德交响乐团、瑞典歌德堡皇家交响乐团、东京交响乐团、新加坡华乐团、香港中乐团、台北国乐团等中外乐团合作,先后举办过数百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和学术讲座。同时,多家出版社出版了数十张王中山古筝专辑,包括《溟山》《汉江韵》《孟姜女》《岳飞》《黄河魂》《夜深沉》《大师集》《筝海漫步》《筝声里的动物世界》《山水筝情》《筝王》《乐典:古筝》《“牡丹与樱花盛宴”王中山东京古筝演奏会》《全国古筝演奏考级作品集》《全国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古筝示范演奏》等。鉴于以上突出成就,2018年,王中山荣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七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称号。


2022年8月13日

在山东滨州与音乐会观众合影


作为中国首批古筝专业博士生导师,王中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古筝人才。他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他培养学生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并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提升。同时,他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起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他的学生有多人在“文华奖”“金钟奖”“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等顶级专业比赛中获奖,其中宋心馨、刘颖、曹照照等都是这些赛事第一名的获得者。王中山不仅是培养重大赛事金奖学生最多的古筝教授,还是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众多优秀古筝人才的教育家,培养和指导过的不少学生现已成为音乐艺术院校的教师和文艺团体的知名专家。不仅如此,他对向他求教的其他院校的古筝学子也毫无保留,活跃在当今音乐舞台上的优秀青年筝家大多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携或点拨。三十多年的古筝专业教学,王中山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桃李满园,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古筝艺术的传播者和领军人物。


2019年8月18日

王中山带领海内外一万多名古筝演奏者

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记录


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民族音乐家,王中山不仅在专业领域成绩卓著,还热心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活动和社会活动。自2008年以来,他连年参与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局主办的青少年公益艺术节——“打开艺术之门”。该公益活动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观众,每场演出座无虚席。此外,他还作为主讲人多次参与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曾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等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为推进美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作为全国古筝学会会长,他主持并参与了许多中国古筝的重大比赛、展演和学术活动。例如:2021年11月,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在北京隆重召开,王中山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此次活动,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两千多筝人云端齐奏《渔舟唱晚》,盛况空前。


2021年11月

“‘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活动

“筝强国音”音乐会


写到这里,我不禁为王中山深深地赞叹:他无愧为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颁发的“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的获得者。我要向王中山教授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深切期望他继续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探求经典,为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中山参加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

部分与会代表合影


注释


① 王中山(1968一),古筝演奏家,蒙古族。现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国乐系副主任,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长。荣获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 “长城学者”、 “中国杰出民乐演奏家”和“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称号。


②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第108页。


③⑤⑨ 王中山《我的古琴情,我的中国梦》, 《中国民乐》2018年第6期,第4版。


④ 戈弘《千岩竞秀  独领风骚——古筝名家王中山掠影》, 《中国民乐》2018年第6期,第4版。


⑥ 2022年10月20日,笔者微信访谈王中山的留言。


⑦⑧ 纪晨《王中山: “神仙”指法,独步筝坛》, 《音乐周报》2021年12月22日,第A16版。


⑩ 引自“筝途——王中山古筝专场音乐会”主持词。


*原文载《人民音乐》2022年第11期


作者:王次炤,浙江音乐学院高级研究员、名誉院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原院长。


评论4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