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丝竹相和,传统融合——上海国乐研究会赴京展演侧记

时值中秋佳节,9月15、16日下午2:30,上海国乐研究会在中国工艺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一层多功能厅举行了两场“江南丝竹与浙派古筝艺术”展演,来自各行业的数百位首都市民共同聆赏了丝竹艺术的清雅之美。展演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和浙派古筝艺术为基础,结合武当太极剑表演,让观众从中领略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之美。


中国工艺美术馆是隶属于文化和旅游部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以收藏展示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本次上海国乐研究会展示的“江南丝竹”“浙派古筝艺术”“叶氏太极拳”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展演场地“一层多功能厅”为古香古色的木质戏台,其以朱色和金色为主色调,上雕镂空瑞鹤、祥龙、人物与花鸟图案,与上海国乐研究会的典雅、古朴交相辉映。古戏台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其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朱色木质牌匾右书烫金“一声占尽秋江月”,左书“万舞争开春树花”,横批为“可以观”。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为上海本土音乐文化的代表,江南丝竹是江南人温润、谦和、内敛、包容的群体性格的整体反映。



展演以“导赏+表演”的形式展开,由上海市区级“江南丝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海国乐研究会副会长何小栋做导聆。不仅提供给听众极佳的视听享受,也向听众传达丝竹音乐和浙派古筝艺术的历史和知识,使听众“知其所以然”。这是会长孙文妍和上海国乐研究会宣传“江南丝竹”“浙派古筝艺术”和“培养观众”计划的具体实施。


当天共演奏九首曲目,包括江南丝竹八大曲《行街》《中花六板》《三六》,丝竹曲《浔阳夜月》,浙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月儿高》《海青拿鹤》,唐曲《春莺啭》和新创曲目《婵歌》,并结合武当太极剑这一传统非遗文化进行展示,给观众提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体验。



开场是一曲颂知音的《高山流水》,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在高等音乐学院内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古筝流派,上海浙派古筝艺术在结合江浙沪三地的江南丝竹乐和1818年出版的《华氏琵琶谱》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格调和地域韵味。其以清丽秀美见长,体现出温润淡雅的审美气韵。当天,浙派古筝艺术传承人孙文妍以古筝与剑术相结合的形式为听众献上了一曲友谊颂歌,担任剑术表演的是叶氏太极拳传人叶绍东。古筝与剑术相合由来已久,早在1928年,上海国乐研究会首任会长孙裕德先生就在一场慈善义演节目中邀请了叶绍东先生的父亲进行琴箫和武当太极剑的合作表演。今日上海国乐研究会以这一有纪念意义的形式再现上一辈的合作精神。孙文妍老师的琴声清雅、圆润,旷远、宁静,高音清透如云中鹤影翩翩、低音婉转似山涧水溪流泻,温润透亮、泠泠清清,一段流传千古的情谊淋漓其中。叶绍东先生的剑术英姿洒脱,动作转换圆顺妥帖,气韵流转飘逸通透,充满了中华文化大气、端庄、祥和的美学气蕴。知音难觅,以致绝弦,若遇知音,琴剑传情,两者结合的表演可谓行云流水、相得益彰!



《春莺啭》为唐代四大曲之一,唐崔令钦《教坊记》中说:“高宗晓声律,晨坐闻莺声,命乐人白明达写之,遂有此曲。”上海国乐研究会以古筝与横笛的形式来再现这曲千年遗音,乐曲去人声,保留了原曲散序、中序、破的形式。孙文妍以浙派古筝艺术风格演奏的《春莺啭》节奏平和,旋律明快又内敛含蓄,结合笛子的舒缓、幽咽,再现了大唐雍容华贵的审美情态和浙派古筝具有“节制美”的江南音乐气质。



乐曲《月儿高》最初为琵琶谱,当天演奏的“古筝三重奏”版本是在国乐大师孙裕德先生琵琶演奏谱的基础上改编而来。其旋律委婉动听,气质舒展平和,担任古筝演奏的分别是浙派古筝艺术传承人孙文妍、上海音乐学院古筝教授罗晶和上海国乐研究会副会长何小栋,三人间有师承,有家承,我们的传统音乐也正是在这样的师承、家承中得以流传千古。海上明月生,月落西山冢,从“海岛冰轮”“江楼望月”直至“玉兔西沉”,每一场景都在演奏家的指尖具象化、意向化,三人相互托举、彼此映衬,其演奏的清雅、平静实在难能可贵,使人清心静气,得以在浮华的都市里觅得一处安宁。



《海青拿鹤》亦称《海青拿天鹅》,是浙派古筝艺术的武曲代表作之一,乐曲刻画了蒙古族人民以海青狩猎的场景。此曲共十八段,通过模拟海青的“涉、栖、翔、追、斗”等动作生动地描绘了海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浙派古筝中的扫摇技法就是因其曲情需要而产生的。当天演奏此曲的是古筝博士、青《海青拿鹤》亦称《海青拿天鹅》,是浙派古筝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乐曲刻画了蒙古族人民以海青狩猎的场景。此曲共十八段,通过模拟海青的“涉、栖、翔、追、斗”等动作生动地描绘了海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浙派古筝中的扫摇技法就是因其曲情需要而产生的。当天演奏此曲的是古筝博士、青年演奏家吴昊。吴昊博士深得浙派古筝艺术精髓,虽是斗曲,却如文作。其出音干净、流畅,演奏柔中带刚。情绪、动作爽气利落,分寸、力度拿捏得当,海青与天鹅搏斗时左右手“紧打慢唱”的留白体现了中国传统独特的审美韵味,海青追逐猎捕天鹅的路线似乎也串联成了飘逸回环的画面飘然眼前……年演奏家吴昊。吴昊博士深得浙派古筝艺术精髓,虽是武曲,却如文作。其出音干净、流畅,演奏柔中带刚。情绪、动作爽气利落,分寸、力度拿捏得当,海青与天鹅搏斗时左右手“紧打慢唱”的留白体现了中国传统独特的审美韵味,海青追逐猎捕天鹅的路线似乎也串联成了飘逸回环的画面飘然眼前……


《婵歌》


当代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婵歌》原为中国四大美人主题音乐会《满庭芳》之《貂蝉》一章,是古筝与打击乐编制,2008年,改编更名为《婵歌》。乐曲营造出一幅“琼楼玉宇,轻歌曼舞,丝竹共鸣”的诗意画面,当天展示的是由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罗晶教授担纲的古筝独奏形式。“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罗晶教授音色清丽、柔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轻歌曼舞部分运用左手小撮、大撮配合右手击拍琴弦来展现,似美人踏歌曼舞,又有古琴的幽雅深邃,古典音乐的意蕴美悠长其中,绕梁不绝……自古以来,女性都是温柔而坚韧的,罗晶老师古典柔美的形象,极富张力的演奏为这一主题做了最好的诠释。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上海本土的器乐合奏形式,也是上海国乐研究会的日常研习内容。当天选取的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三六》,以主奏乐器扬琴和琵琶“打对子”的形式进行演绎。担任琵琶演奏的是上海国乐研究会成员、原上海民族乐团琵琶首席周韬先生,扬琴演奏员为上海国乐研究会成员、南京艺术学院扬琴硕士胡胤哲女士。两者技法娴熟、配合默契,轻重徐疾,张弛有度。扬琴轻如蓬烟,琵琶细若纤丝,在不断地加花变奏中,相互竞技、融合统一。


《浔阳夜月》


传统名曲《浔阳夜月》是一首富有诗意的文曲,其曲名来自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一句,旋律抒情优美、恬静清幽。是一首在上海的丝竹乐中流传甚广、深得丝竹乐人喜爱的精品。全曲以琵琶为主导,以琵琶、箫、扬琴、二胡、笙、古筝的江南丝竹编制进行展示。琵琶演奏者周韬先生以清透爽利的弹挑和珠落玉盘的轮指描摹了清幽、淡远的意境和全曲的核心动机,乐声由弱渐强,场景由远及近,远景、近景、中景、特写,不断切换,箫声袅袅、意蕴悠长。众乐齐鸣时音乐层次丰富而清晰,音色清透、音质平和,体现出“中正平和”的文人旨趣。松松紧紧、短短长长,全曲都氤氲着“猴皮筋”似的弹性审美和余音绕梁的空间美学。



江南丝竹乐中有部分曲目来自《老六板》(也称《老八 板》)的变奏,这是一首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曲,其多种变体皆在核心主题“工工四尺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中花六板》即是如此。当天上海国乐研究会以江南丝竹四大件“琵琶、笛子、二胡、扬琴”来展现我国民间乐人的传统智慧。由周韬、乔忠芳、范纬山、胡胤哲四位演奏家带来的《中花六板》风格典雅,温润平和,其音色丰富而融合统一,琵琶清雅、二胡软糯、洞箫柔美、扬琴纤巧,“小轻细雅”“物我交融”的气质一如江南人的温婉、谦逊……



《行街》亦称《行街四合》,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因用于婚嫁迎娶和节日庙会行奏而得名。其以曲牌联缀的形式进行构思,通过由慢而快的速度变化,将几个曲牌有机地联合成套曲的结构,曲调轻盈优美、华丽欢快、热烈喜庆,慢板旋律稳健流畅、舒缓悠长,快板部分层次分明、热情奔放。乔忠芳的笛子脆亮、通透、悠扬,其旋律似在轿前引路,扬琴、琵琶、二胡等乐器就默契地“敛”了风光,担当起了支撑、烘托的“轿夫”角色,这正是江南丝竹“和谐之美”的体现。演奏者以几近专业的素养诠释了江南丝竹的古朴韵味,紧打慢奏间时而絮絮诉说,时而鞭炮齐鸣,末尾的快板逐层加速,戛然而止的快奏收尾使人意犹未尽。展演结束后的互动环节,首都的观众们纷纷表达了对上海国乐研究会演奏风格与韵味的赞赏和钦佩!


本场展演所选曲目均为各器乐种类的代表作品,从古曲《高山流水》《春莺啭》到丝竹曲《三六》《行街》再到创作曲《婵歌》,传统音乐的古典美一以贯之。并结合武当太极剑进行展示,不仅体现了上海国乐研究会“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也展示了其融会贯通、多元发展的现代眼界和担当。9月17日,上海国乐研究会一行又赴北京城市图书馆进行了“国乐与中秋——江南丝竹世家赏析音乐会”,向北京市民宣传、推广江南丝竹!



上海国乐研究会是1941年成立于上海的一个久负盛名的民间国乐团体,创始人兼首任会长是著名国乐大师孙裕德先生。乐会成立后坚持普及与提高民族艺术,多次举行国乐专场演奏会、慈善演奏会及其他带有公益性质的演出。1985年,孙裕德之女孙文妍担任会长。数十年来,上海国乐研究会坚守江南丝竹传统韵味,挖掘古曲,打磨“新曲”,并通过磨合将江南丝竹“中正、平和、秀美、典雅”的音韵气质保存下来,传承江南丝竹,向社会普及、宣传、推广江南丝竹。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进京演出,上海国乐研究会让“江南丝竹”和“浙派古筝艺术”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带领了更多人了解认识江南丝竹、浙派古筝艺术等传统文化!上海有近百个业余江南丝竹乐团,他们虽在编外,却一直在为上海传统文化的建设、延续、发展默默耕耘着,上海国乐研究会的进京展演无疑给了大家信心,让大家看到传统的力量,看到民间的力量!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江南丝竹的传承发展更上层楼!


(来源:何小栋艺术空间)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