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异乡和音,同源共流 ——评张雨彤古筝与伽倻琴专场音乐会“长白传来的乐声”

10月9日晚,张雨彤古筝与伽倻琴专场音乐会“长白传来的乐声”在上音歌剧院的管弦乐排练厅上演,该场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学院优秀学生“音才助飞”计划资助。在我国的筝乐表演人才培养体系中,举办个人音乐会是呈现培养成果的重中之重,但以往大多数学生音乐会的重心与主题都集中于对古筝即有或新创曲目、体裁以及表现方式的挖掘,而该场音乐会融合了古筝与筝类乐器伽倻琴的音乐风格、演奏技法,在此基础上既为听众展现了朝鲜族传统民谣、民间散调流派的各类风味,又有相关创编、创作的实践探索,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另外,能够在短暂的学年时间内,从前往延边地区跟随朝鲜乐人学习伽倻琴做起,到完成这样一场音乐会,也可见演奏者下足了功夫。


张雨彤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罗晶教授。在音乐会上,张雨彤身穿朝鲜族传统服饰上场,温雅从容。朝鲜族认为数字“3”是和谐、吉祥的象征,或许是巧合,这场音乐会其实也呈现了古筝与伽倻琴相关的三个面向。



一、散调与民谣——伽倻琴的“传统”


正如汉族传统筝乐有南北流派之分,同名的《高山流水》也有于河南、山东、浙江流传的异曲之别,伽倻琴音乐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其流派划分的界限非常分明,主要围绕一首重要曲目展开——《散调》。由于师承、变奏技法与风格的多样,自《散调》创始人金昌祚而下,又有金竹坡流、安基玉流、崔玉三流等。该场音乐会,张雨彤便用散调伽倻琴演奏了《安基玉流散调》。


安基玉的散调风格较为华丽,多变化处理。即便不曾听过原曲的版本,也能从张雨彤的演奏中感受到她较好地还原了这种风味,其左手弄弦技巧处理细腻,深浅交替之间的动态把控,以及吟猱变化过程中的微小差异与润饰都显然经过了足够的打磨与思考。由于伽倻琴完全用肉指弹奏,过弦阻力极大,在快速段落的完成中她也偶显吃力,但于整体而言瑕不掩瑜。


伽倻琴的另一部分“传统”风貌,体现于民谣曲调在伽倻琴上的器乐化。在《安基玉流散调》后,张雨彤又用23弦伽倻琴演奏了《永川阿里郎》,这首曲目原是中国的朝鲜族人民怀念故乡永川时吟唱的歌曲,曲意所表现的是同胞们对自由的向往与对压迫的反抗。但在这一伽倻琴的演奏版本中,有关苦难的叙事性表达似乎是被弱化的,笔者从中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轻盈起舞般的思绪,渐渐转为对过去的感慨追忆,这或许是因为作为站在过去历史的边缘回望的局外人,无论是表达者还是接收者,我们的心境都已发生转变,但曲中的舞蹈性节奏与朝鲜族传统音调依旧是朝鲜人民乡愁的载体,这首曲目也成为能代表朝鲜民族历史的符号。值得一提的是,该曲很容易让人想起邓翊群借鉴朝鲜音乐元素创作的古筝重奏作品《柳京之舞》中的节奏律动,可见来自长白的乐声早已在异乡有过回音。


二、变奏与新创——伽倻琴发展历程中的审美变迁


近现代古筝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审美阶段的变迁,自传统流派筝曲的积淀到以民间音乐思维进行新的编创,再到西方专业作曲家的介入,筝乐作品的风格日益多元,而伽倻琴在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相似的审美变迁,从该场音乐会的曲目呈现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首先是《桔梗谣变奏曲》。《桔梗谣》是朝鲜族流传下来的古老民谣,又称“道拉基”,意为桔梗花。虽然同是民谣,但相较于《永川阿里郎》《桔梗谣变奏曲》不再是对民歌旋律的纯粹复现,而在左手大量使用分解和弦等伴奏形式,随着乐曲速度与情绪的渐进,还有右手以固定音型伴奏,左手柔声“唱”出旋律的“紧打慢唱”的形式,这样的乐思变奏方式与古筝曲《浏阳河》中的快速琶音段落异曲同工,可见古筝与伽倻琴在音乐形态上也存在着亲缘关系。张雨彤以23弦伽倻琴演奏的《桔梗谣变奏曲》富有温暖的特质,这是其对音色变化与力度起伏的灵巧处理共同营造出的音响氛围。


同样以较规整的左右手对位进行曲目的架构,相比《桔梗谣变奏曲》《海兰江畔庆丰收》更加强调劳动式的节奏律动。这首曲目由郑俊甲作曲,赵顺姬改编,孙文妍修订,张雨彤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和风韶华筝乐团”的成员张诗悦、许凌菲、金倚米、付思雅以古筝进行演奏。作为整场音乐会的开场曲目,这首表现朝鲜族人民载歌载舞喜庆丰收的欢乐情景的乐曲就像一个引题,同时,其曲意与古筝曲《丰收锣鼓》非常近似,通过这样的安排,即让听众感到熟悉亲切,也让朝鲜族音乐的音调快速进入听众的听觉印象。


若说前两首乐曲都还带着一些伽倻琴音乐从传统到现代转型探索中的尝试意味,那么《沉香舞》已经非常具有现代性特征。《沉香舞》1974年由韩国伽倻琴演奏家兼作曲家黄秉冀(1936~)创作,是伽倻琴代表性的乐曲之一。这首以新罗人文为背景的作品打破了伽倻琴承袭已久的韩国传统音乐体制以及个人既有的创作演奏风格,在伽倻琴的世界中,应是不亚于李焕之于1980年创作的第一首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在古筝专业创作中的地位。《沉香舞》在曲式结构上革新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仍旧采用了传统散调中的“中莫里长短”“中中莫里长短”的音调——散调是以套曲原则为基础的大型器乐曲形式,这些“长短”便可以理解为其中的曲牌——因此,左手的弄弦技巧也仍旧带有散调的韵味。从第二乐章到第三乐章,出现了一些打破传统的技法,如左手在码右侧的大指压弹,右手扫弦等等。1965年王昌元创作的筝曲《战台风》中第一次使用了扫弦技法,《沉香舞》中扫弦技法的应用是不是也意味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伽倻琴的创作也深受古筝创作的影响呢?这首作品带给我们一些诸如此类值得考证研究的问题。在演奏这首作品时,张雨彤的演奏姿态虽然仍带有现代筝乐表演的内心情感倾向于肢体外化的影子,但她进行了一定的克制,且由于用散调伽倻琴演奏,抱琴席地而坐,不易大幅度发力,在这种主动调整与客观条件的双重限制下,虽然是现代作品,她的演奏姿态也呈现出几分古意。


从《桔梗谣变奏曲》到《海兰江畔庆丰收》,再到《沉香舞》,虽然它们可能并不能被历史性地以创作时间进行排列,但这些变奏与新创作品,也足以显现出伽倻琴音乐的审美变迁。


三、回授与再融——古筝与伽倻琴的重逢


朝鲜古籍《三国史记》载:“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伽倻琴虽与筝制度小异;大概似之。”朝鲜《乐学轨范》伽倻琴条也记载了伽倻琴是伽倻国的嘉实王见唐之乐器而造,由此可见,伽倻琴与筝在形制上属同源。在演奏技法上,虽然伽倻琴右手的拨、滚等技巧在演奏形态上与筝的基础技法差异较大,但过弦方式却与筝一致,另外,左手的按、颤、推、揉等技法与古筝也极为相似。但与汉族筝乐极其不同的是,伽倻琴演奏中非常频繁地使用止音,常常一个乐音和紧随其后的止音就像一个完整的整体一样总是同时出现,在音响效果上则呈现出一种少延长音和余韵的状态——这或许是因为朝鲜民族的个性中带着一些历史性的压抑,使得其音乐更倾向于简练而板正的表达。但在该场音乐会的演奏中,笔者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伽倻琴音乐本身的灵巧性,这或许又是因为演奏者张雨彤常年习筝,在学习伽倻琴之后,隐性而不自觉地将两者的技法与审美追求进行了综合,从而使其达成了微妙的平衡;而在显性的方面,她也主动地探索古筝与伽倻琴在表演形式上融合的可能性,这也在最后的两首曲目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一朵桔梗花》无疑是该场音乐会中最吸引听者的视听注意力的作品。这首作品由同样是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刘睿昕作曲,创作者在这首作品中尝试表现一朵桔梗花的生命过程——从【泥中】到【初生】再【盛放】【凋零】,直至【重生】。其间,伽倻琴为“花”的“自我”写照,古筝是“花”的生存环境的写照,电子音乐则作为二者内景与外景衔接的纽带。就整体而言,《一朵桔的声音进行采梗花》应属于应用类电子音乐——对实际乐器样,并通过频段的变化处理以和实际乐器音效做出区分。在伽倻琴上,张雨彤使用的摇指、琶音技法等完全是古筝式的;相应的,在中段古筝演奏的部分,又预先对伽倻琴的音色进行了采样并将其存入电子音乐的装置中,在演奏时由演奏者自主控制,从而实现了伽倻琴与古筝通过电子音乐的手段形成的“虚-实”对比。另外,张雨彤还用了以大提琴弓拉、击弦的技法,以更加贴近在音色上表现一种泥泞艰难之感,这都是极具创意性的构想。在作品的最后,张雨彤在伽倻琴上弹唱出幽深缥缈的旋律,仿佛是桔梗花在自我观照中,在杳杳的思绪深处旋转起舞,其中的“唱”即应用类电子音乐创作的常用手段,又暗合伽倻琴原本就有的弹唱形式,该说这是原本天壤地别的文化的巧合,还是殊途同归的注定呢?


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出钢》原是由伽倻琴艺术非遗传承人金星三先生根据建国初期钢铁工人的劳动号子改编而成,描绘了冶炼所中的炼钢工人辛勤工作的场面。在该场音乐会中,张雨彤将其改编为两架古筝合奏的形式,邀请张诗悦一同演奏。相比原曲,古筝由于更大的音响共鸣与“铮铮然也”的音色特性,似乎更适合表现这种“钢铁”之声。前面《一朵桔梗花》是在伽倻琴上使用了古筝技法,《出钢》则反过来在古筝上弹奏伽倻琴曲的音调,在古筝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伽倻琴演奏的技法——对于张雨彤而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由于这种双向的结合,使人从中切实地感受到“融合”。


仿筝之形制诞生的伽倻琴在异乡深深扎根,而今它的声音又传来上海,自长白山传至音乐高等学府的殿堂之中,影响了弹筝人的观念与表演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带来新的认知,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回授呢?伽倻琴以新的姿态出现,再一次与古筝进行交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再融合呢?在《一朵桔梗花》与《出钢》中,我们可以听到,这是筝与伽倻琴的重逢之声,也是文化的重逢之声。

 

结  语

 

这场音乐会在某种程度上映证了上海音乐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的优越性,作为入选上海音乐学院优秀学生“音才助飞”计划资助项目的学生,张雨彤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在曲目的安排上,对伽倻琴的传统至现代,流派至新创,以及筝与伽倻琴的融合的可能性都做了较为全面的呈现。为了呈现更好的音响效果,场地选在了声音较聚集的展演厅,而非空旷的大舞台;另外,在乐器形制的选用上,以散调伽倻琴和23弦伽倻琴曲目交替演奏,虽然可能更多是考虑到曲目间的调弦因素,但是这样的切换也带来了新鲜感。这些元素使得观众不用正襟危坐,能够以放松的心态去享受这场削弱了严肃性,又不失学术性的音乐会。就演奏目的而言,若其核心目的是原样主义式地复现朝鲜族伽倻琴的音乐韵味,那演奏者在技巧上还有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不过,若目的是引起我们对筝与筝类乐器的关系的思考,那么它无疑是成功的。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