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周四)16:00,由武汉音乐学院主办,中国器乐系承办的 “纪念黄海怀先生诞辰八十九周年——2024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艺术周”正式拉开序幕。
此次艺术周活动时间为11月14日—11月22日,旨在推动我院中国乐器演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促进相关专业方向的教学、表演、创作与理论等多方面的交流,更加深入地研究、学习黄海怀先生的艺术成就,从而推动中国乐器演奏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艺术周首场学术活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吉炜教授以《从“外见”到“内化”—探索筝乐“美”的追求》为题,于滨江校区招就楼报告厅主讲。本次讲座由中国器乐系弹拨乐教研室主任刘文佳教授主持,系主任尹璐教授及多名中乐系师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的第一部分,吉炜教授首先解说了讲座标题《从“外见”到“内化”——探索筝乐“美”的追求》,以此探析古筝艺术长盛不衰的悠久发展历史,从而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哲学思想。她提及到,古筝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建国后得到迅猛发展,衍生出多种不同形制,不断革新技术,与其自身魅力息息相关。而这种魅力扎根于中华传统五声音阶的特质,与儒家“中和”音乐美学思想紧密相连。从儒家礼乐制度教化人心,到朱熹理学对于客观事物理论的极致探究,再到阳明心学由外而内,开始注重个体精神需求……这些哲学思想奠定了东方人内敛、委婉的独特表达方式。只有当“外见”的技术与“内化”的情感真正合二为一的时候,演奏者才能够演奏出触人心弦的音乐。
其次,吉炜教授还强调了古筝演奏者需重视“气韵”的使用。古筝艺术以“音”为载体,优美的线性旋律离不开演奏者对音色、音量等多维度因素的精准把握。演奏者除了强化技术训练之外,需要大量积累阅历,从而内化体会,外化为韵,以韵补声。
讲座的第二部分,中国器乐系研究生二年级古筝专业的聂祎、吴筱盈同学分别弹奏了《苍歌引》《如是》两首现代筝乐作品。吉炜教授针对她们的演奏进行了点评,并依次详细而生动地讲解了两首作品的演奏难点,并再次强调了气韵对于演奏的重要性。
讲座的最后,在交流互动环节,吉炜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学生的困惑。她结合亲身实践经历,与现场师生分享日常训练以及舞台演奏的心得体会。
此次《从“外见”到“内化”——探索筝乐“美”的追求》讲座给我校弹拨乐专业方向学生带来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促进了两校间的专业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古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吉炜为当代中国杰出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导、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第七届中国金唱片最佳演奏奖、中国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高校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中国文化部“文华奖”优秀导师、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指导教师、央音最高荣誉“金校徽”奖、中国扶贫基金会“温暖爱心形象大使”、全球十大成功华人女性(香港《Jessica》杂志2010年评选)。
(来源:武音中乐系公众号)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