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里走出的古筝演奏家
何成育,1942年12月11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南充,作为交通要冲之地,坐落于四川盆地中北部及嘉陵江中游。这里温和湿润的气候、奔流不息的江水,孕育了何成育既善良平和又热情爽朗的性格。
14岁时的何成育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她,从小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且具有同辈孩子不及的音乐天资。喜欢唱歌跳舞的何成育,在初中毕业那年,得知四川音乐学院到南充来招生。她“毛遂自荐”,凭借过人的音乐天赋,顺利考取。
1957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
1957年,何成育进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师从田耕时(曹正先生的夫人),成为四川省第一个攻读古筝专业的学生,由此开始了她的古筝艺术之旅。
就读附中时参与古筝演出
1960年,何成育升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适逢曹东扶先生由中央音乐学院调到川音任教,于是她便向曹东扶先生学习古筝。
1960年升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
曹先生治学严谨,教学生动,从不墨守成规,鼓励学生多向不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这使当时还是学生的何成育受益匪浅。
1963年,经曹东扶老师推荐,作为学院重点生派往沈阳音乐学院深造,师从当时誉为“筝王”的赵玉斋先生。何成育深知能跟随这样的大师学习,机会难得,为不辜负老师和学校的厚望,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甚至连春节都没回家,坚持留在沈阳上课练琴。
值得一提的是,赵玉斋先生在门下之高才生中,曾亲自认证的“三个才女”,何成育便是其中之一。(其二:丁伯苓、叶申龙)
赵玉斋先生与学生合影(左一:何成育)
1964年,何成育完成了在沈阳整整一年的刻苦求学,回到四川音乐学院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随后被分配至四川省曲艺团担任古筝演奏员。
四川音乐学院本科期间同学合影
(二排右三:何成育)
初到曲艺团经常下乡演出的经历,虽然辛苦,但也使何成育大量吸收了民间艺术的精华,长期的艺术实践,令她形成了功底扎实、技艺娴熟、气度雍雅的演奏风范,以及“将内在的音乐揭示和外在的演奏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20世纪70年代演出剧照
四川省舞蹈音乐演出团
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合影
“走到哪学到哪,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何成育的人生信条。无论到哪里演出,一有机会她便会拜访当地的古筝名家,虚心求教。
1974年,她就曾利用到北京的演出机会,专门拜访筝界泰斗、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曹正先生,并向其学习筝艺。
演出照片
好学、善学,博采众长,使得何成育的演奏艺术日臻精湛,日趋完善。除了在演奏方面的不懈追求,何成育还花了大量精力在音乐创作上。
她的创作不局限于古筝独奏作品,而是让古筝与其他民族乐器乃至西洋管弦乐队合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举措,也大力拓展了古筝的表现力。
20世纪80年代 何成育与车向前
二胡、古筝二重奏《剑门春意浓》
20世纪70-80年代,何成育先后创作并演奏了古筝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古筝协奏等不同形式的曲目作品。
其中尤以二胡、古筝二重奏《剑门春意浓》《千里川江》《绣金匾》、古筝独奏曲《春风又绿阿瓦山》、古筝协奏曲《漓江行》,最为引人瞩目。
1984年 “蓉城之秋”
古筝与管弦乐队演奏的《漓江行》录音
漓江行(第一乐章):漓水情深
在传统的古筝艺术中,独奏乐曲居多,用于伴奏也不少。在当时,筝与民族乐队合作的曲目逐渐增多,而古筝与管弦乐队配合的曲目则较少,像《漓江行》这样的规模也是一种尝试。另外,在演奏《漓江行》时需要多次转调,为了完美演绎乐曲,何成育参与到对转调筝的研制,并大胆实践,这些均走在了时代前沿,为古筝这件乐器的音乐表现能力做了有益的尝试。
期间,她还撰写并发表了《从〈漓江行〉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王建墓石雕筝伎研究》《忆恩师—写在曹东扶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难忘恩师情——忆古筝大师赵玉斋诞辰八十周年》等文章,并参与编写了由四川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古筝考级曲目》一书。
从事演奏工作四十多年间,何成育曾代表四川省多次赴京参加调演及到全国各大城市巡演,并先后出访法国、德国、匈牙利、荷兰、比利时、美国、日本、埃及、南非等二十多个国家。
1984年作为省文化交流代表出访德国
与台湾古筝大师梁在平合影(左二:何成育)
她所演奏的风格浓郁的东方乐曲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还多次应邀到香港、台湾进行交流演出并举办独奏音乐会,获得听众及音乐界人士的一致赞誉。
演出剧照
1985年,何成育因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被任命为四川省曲艺团业务副团长。1989年,任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原四川省曲艺团)党委书记、团长。1996年,四川省舞蹈学校筹备建立新校区,何成育被调任四川省舞蹈学校任校长、党总支书记,全程领导参与了新校区的筹备建设工作。
何成育(左五)任职四川省舞蹈学校期间
从演奏家转型到行政工作者,何成育仍然像她演奏筝曲一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她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她的带领下,四川省舞蹈学校屡创佳绩。
2003年,在全国第七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四川省舞蹈学校代表四川省一举夺得了12金、10银、14铜,在全国艺术院校名列前茅。
之后,学校连续六年获得四川省文化厅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学校党总支多次被评为省文化厅直属系统基层先进党组织,学校领导班子连年被评为“四好领导班子”,四川省精神办公室授予学校“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2000年学校更是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单位”。这一串串荣誉和桂冠的背后流淌着何成育无数的心血。
2015年12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授予她 “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
延伸拓展
何成育(1942年12月11日~2025年1月15日),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国家一级尖子演奏员、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 ,四川古筝事业奠基人。
1957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两年钢琴后,1959年开始学习古筝,师从田耕时(曹正先生夫人),成为四川第一个攻读古筝专业的学生。
1960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适逢曹东扶先生由中央音乐学院调到川音任教。1963年9月,何成育在曹东扶先生的推荐引荐下,作为四川音乐学院重点生,派往沈阳音乐学院深造,先后师从于赵玉斋、曹正等教授。
1964年毕业后分配至四川省曲艺团工作;1985年担任四川省曲艺团业务副团长;1989年任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原四川省曲艺团)党委书记、团长;1996年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原四川省舞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八届九届政协委员、东方古筝研究会理事、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等。曾兼任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第三、四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等职。
创作并演奏了古筝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古筝与管弦乐队等形式的曲目。主要作品有:二胡、古筝二重奏《剑门春意浓》《千里川江》《绣金匾》;古筝独奏曲《春风又绿阿佤山》;古筝与管弦乐队《漓江行》等。
先后出访法国、德国、匈牙利、荷兰、比利时、日本、埃及、南非等国家;多次代表四川参加国家重大庆典演出。创作并演奏的古筝协奏曲《漓江行》曾获四川“蓉城之秋”音乐会创作和演奏奖;筝独奏《春风又绿阿佤山》获四川省器乐作品优秀奖。撰写并发表了《从〈漓江行〉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王建墓石雕筝伎研究》等论文。参加多届全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并被聘为学术委员,被推选为东方古筝研究会理事,担任中国古筝学会常务理事。受聘任文化部举办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化艺术院校奖器乐比赛2002年、2005年、2008年三届评委。2007年被推选为四川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文艺专委会副主任。2015年12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授予她 “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多次荣获“园丁奖《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浙江日报》《天津日报》《人民音乐》等报刊多次专题介绍与评价其演奏技艺。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