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总认为西洋音乐代表高雅,却片面地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一种氛围性的音乐,慢慢地把民族音乐固定在了一个狭隘的格局里,以至于对自己的音乐缺乏自信。
现在的民族音乐会多半已陷入一种程式化,几十个演奏员码在舞台上,观众拿到票就进入指定区域坐下来,然后灯光暗下来,大幕拉开,主持人上台介绍演奏曲目……这种适用于西方音乐的形式一直就这样强加于民族音乐身上,这种思维模式的根基还很牢固。有人问我,当初为何接手《印象·国乐》 ,我想说的是,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对当下民族音乐会这种模式的不满,我希望去颠覆一下这种程式化的民乐表演方法,从而藉此证明:我国的民族音乐绝不仅仅是配合个人情绪和气氛,它同样可以高雅,同样具备叙事功能,同样能把人们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像诗歌一样宣泄出来,西洋乐器所具备的功能,我们民族乐器同样能够做到。
(“印象”系列导演王潮歌日前在一次记者会上这样说。来自《中国艺术报》)
相关阅读
【新闻】川民乐:夹缝中求生的民乐活得有滋有味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