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华民族音乐大花园中的一枝独秀,现被誉为“国宝”、“国琴”、“东方钢琴”等称号,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曹东扶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河南古筝艺术流派的奠基人、一代宗师,他毕生振兴、弘扬古筝艺术的业绩,将永远记载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史册中。今年是近代古筝一代宗师曹东扶先生诞辰110周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我们将举办纪念曹东扶先生诞辰110周年活动。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将古筝的曼妙和绚丽永久的留在人们的心间。为中国古筝艺技的发展,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略尽绵薄之力。 活动宗旨: 解读古筝艺术真谛;传承一代宗艺;发展民族音乐;弘扬中国古典民族音乐文化;为古筝爱好者与古筝名家搭建一次倾情交流、学习观摩的机会。 一、活动举办日期: 2008年10月25日-10月26日 二、活动内容: 1、纪念曹东扶先生古筝艺术交流会 2、古筝名家观摩与辅导、交流 3、就中国古筝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理论探讨 4、编辑本次活动大型纪念册《盛世华音》 5、青年古筝演奏家独奏音乐会 三、参加人员: 1、古筝名家 2、曹东扶先生尚健在的门生、弟子 3、筝界新秀和各艺术学校高材生 4、各界热爱古筝艺术的群体、爱好者 5、乐器厂商代表 人员规模在100人左右。 四、会议联合主办单位: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洛阳民族管弦乐协会、曹东扶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委员会。 五、会议举办地点: 北京 六、纪念会举办时间、地点:北京嘉洁酒店(10月25日9:00;西四环定慧寺桥西北角) 七、音乐会举办地点:国图音乐厅(10月26日19:30) 曹东扶简介: 曹东扶(1898——1970)男、汉族、河南邓州市白落乡曹营村人。出身于贫寒的曲艺世家。父亲曹怀清以唱大调曲子靠乞讨为生。幼小的曹东扶早尝人世辛酸。7岁进私塾读书,仅4岁便因年遇饥荒而辍学,随家人到县城谋生,时县城茶馆酒肆、书场唱曲子之风颇盛、他借沿街叫卖生意之机出入其中,听得留连忘返。他先后拜师蓝文炳、赵锡三、马书章、丘果和等老艺人,学习唱腔及扬琴,古董、三弦,又拜入称“琵琶神指”的马万寿学习琵琶。后曾随父亲到湖北省襄樊一带流动行艺,19岁时在亲朋的资助下,进邓县初级师范读书半年,受益匪浅。 20余岁时,曹东扶应吴佩孚直系留豫先锋队(时驻内乡县)营长徐梦云之邀,到其部下当兵,二人以曲结谊,常相携南下两湖,北上冀鲁、游历山川、觅曲问艺,得识许多名家,获益颇深。后又与较有名气的大调曲子唱家汤寅侯、郝吾斋、党振藩等多有往来,聚唱自娱。他在提炼姐妹艺术精华之基础上,汲取众曲子行家之长,丰富充实自己的弹唱技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高亢挺拔,稳中有变,抑扬委婉,声情并茂,并注重对传统曲目的加工整理,曲词文雅流畅,具清新脱俗之气,三弦、琵琶、古筝等乐器演奏技艺亦日益精湛、声震宛西。后举家迁回邓县城定居,以唱为业。又与同辈曲友、学生赵金铎、唐炳勋、腾汉三、吴宗岑、谢克宗等不断研讨,常在茶馆演唱,所到之处,听众闻讯而至,“曹派大调”一时盛行。 民国二十三年,中国革命军二十路军驻扎南阳,曹东扶曾多次应军长张钫之邀到军中演唱,甚得张之赞赏,一次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来宛视察,听过曹东扶的演唱,甚为悦服。民国二十五年,张钫特写信约请曹东扶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以将大调曲子艺术推广全国。曹东扶十分振奋,他联络各路能手及学生李炳月、赵殿臣、何义之、马庆笃、赵金铎、王佑民等,组成强有力的班子,对大调曲子的曲牌、唱腔、伴奏等全面研讨习练,并将曲牌的前奏、间奏、尾奏进行规范统一。曹东扶根据老艺人口传下来的简单旋律及残缺不全的工尺谱,认真甄别,译谱、补充定谱,经过反复试奏、修改,终于挖掘整理出一批较为完整的板头曲,如《高山流水》、《闺中怨》、《落院》、《打雁》等,历时一年,成果丰硕,丰富完善了曲子艺术。次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上海之行未能入愿。 1948年春,在邓县民众教育馆的支持下,他发起邓县大调曲子研究社,一年后改建为县曲艺改进社,任副社长。他积极引导大家革新,一些传统曲牌如《软诗篇》、《诗篇》、《太湖》等之旋律,过门等不同程度的改进。在曲艺界推广开来,并被曲剧界借鉴。1951年他率领社员投入抗美援朝的宣传活动,亲自创编、移植出《渔夫恨》、《解放邓县》、《王仁千喊城》、《历代帝王图》等曲段,深入各乡镇义演。1953年随南阳专区代表队参加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获奖,4月随省代表队赴武汉参加中南五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其古筝、琵琶独奏,每一曲毕,台下即报以长时间掌声,竟连续返场六、七次,气氛热烈之至。会后不久,即应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之邀,与谢克宗等一行五人赴北京进行大调曲子的录音工作,研究所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河南曲子板头曲选》一书,由此曹东抚与大调曲子艺术享誉全国。 1954年开始,他先后应邀到河南师范专科学校、郑州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任古筝、三弦、琵琶教师,使他接触到音乐界许多行家里手,他谦恭求教,博览群书,并打开门户之见,学习双手抓筝、进而兼容众长,创研出一套独特的弹奏技法。如缘于唱工的“咬字”技巧,创造出带有强劲音头的“摇指”;特为演奏低沉旋律而设计的“游指”;超出一般小二度,感情激昂的“大颤音”;悲哀欲绝、高难度的“小颤音”、左手“速滑音”;利用弦的余音而产生特殊效果,袅袅不绝的揉弹间奏等特技,大大加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加之他对古筝曲深切体会的细腻处理,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及浓郁的地方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曹派古筝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筝艺术四大流派中的河南筝的杰出代表和奠基人,在中国筝坛居有重要地位。 曹先生积常年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先后创作、改编的《闹元宵》、《变体孟姜女》、《刘海与胡秀英》等一大批古筝曲,一部分被灌制成唱片,广传海内外。其间曾参与了《河南大调曲子集》(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河南鼓子曲》(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传授编撰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带出了一批卓有艺术造诣的学生,都成为国家及地方音乐学院、文艺团体的专家,教授和艺术骨干。其一子三女也成为享誉中外的古筝演奏家。 1964年返豫,为省歌舞团艺术顾问,并于次年担任省大调曲子培训班主讲。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受迫害。1970年初与妻子尹士瑞同被遣返老家邓县,同年因患骨癌,医治无效,于11月27日在郑州去世,时年72岁。 ` 曹东扶先生的一生是视宏扬民族音乐为其神圣使命和毕生追求的一生。他以坎坷的身世、多舛的命途谱写了一曲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生乐章。 1979年12月河南人民政府为其平反昭雪,省文化局特为其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 在其逝世二十周年及诞辰百周年时又分别举办了纪念会及纪念音乐会。 1979年、199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其子女编著整理的《曹东扶筝曲集》及修订本,中央电视台在其百年诞辰之际在《百年经典》节目中专题介绍了他的生平及他创作的筝独奏曲《闹元宵》。 曹东扶被《中国音乐辞典》、《中国人名词典》、《中外文学艺术名人肖像》、《世界优秀人才大典》等书载入史册。
22日,由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08西山银杏节”在北京大觉寺开幕。秋风送爽,千年古刹大觉寺内的银杏树金黄璀璨,苍劲古朴。开幕式上古筝、二胡合奏,大觉寺古钟鸣108响。
上海“民乐三女杰”之一的罗小慈,本周日要在艺术节舞台上亮出民乐重头戏。这位花费两年多时间钻研民乐演奏家如何对当代创作有所贡献、2007年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类领军人才的古筝才女,将在本届艺术节舞台上“弄墨”和“摆谱”。 尝试“我心写我手” 1997年开始,罗小慈与多位作曲家合作首演了《西楚霸王》、《钗头凤》、《林冲夜奔》等筝与交响乐作品,虽然受到好评,但她认为,目前优秀的筝乐作品仍属凤毛麟角,难以满足现代观众不断跃升的赏乐需求。 罗小慈表示,当代民乐演奏者不能仅仅被动地等作品,更应加入到创作实践的行列,积极催生新理念、新作品的诞生。经过多年实践积累,罗小慈已创作了《墨·戏》、《弦·趣》等作品,并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台北传统艺术季、中国青年美术大展颁奖典礼、“弦在烧”民乐独奏作品音乐会等海内外场所演出。《如梦令》还获2007年上海市小作品评比展演优秀作品奖。 要做“新文人音乐” 罗小慈把自己的创作定位在“新文人音乐”。对她来说,“新文人音乐”不是对古代名曲作简单移植,也不是屈从于西方美学压力的“国际化”杂耍或演绎民俗化了的“世界音乐”,而是以中国文化传统为依据,体现中国审美特性,具有“文人”品质的现代式创造。“‘新文人音乐’强调的是文化品格与合乎艺术自律的创造,我用‘雅正’、‘鲜活’、‘融合’来概括它的主要特征。”罗小慈表示,“雅正”是音乐主体灵魂,旨在表现中国历史文化人物的品格精神和人格魅力、质朴淡然的哲理和美学观。这次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音乐会上,她将集中展示近年以“新文人音乐”理念创作的作品,还将首演她新创作的筝与打击乐作品《律·动》以及融会筝与民族管弦乐、诗词吟唱、交响合唱的四个乐章音诗《文姬归汉》。
10月17日下午,由四川省利州区委宣传部和东城实验中学联合举办的“心灵之约”专场音乐会在广元国际大酒店举行。据悉,该场音乐会旨在用音乐抚慰灾区儿童心灵的创伤,鼓励孩子们坚强地面对人生。 悠扬的琴声,舒缓的音乐,犹如天籁之音,让来自利州区东城实验中学的百余名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受伤的心灵在音乐声中得到慰藉。 “听了姐姐用古筝演奏《战台风》,我就好像看到了他们不惧风雨,在惊涛骇浪中奋力拼搏的身影哟。”7年纪2班张雨荷的话有些让记者吃惊,小小年纪的她能领悟出这种坚强吗?小雨荷微微一笑说:“地震那天确实把我吓坏了,可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小林浩、看到了木鱼中学的何翠青姐姐,懂得了坚强。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就会不自觉想起他们!” “我觉得还是二胡《赛马》好听哟,就仿佛骑着马儿在大草原上奔跑,真是有意思!”一旁的同学林威脸上透出几分调皮的微笑。林威的老家在剑阁,地震中爷爷居住的房屋成了废墟。可谁也看不出他的忧伤。欢快的曲子让他体验到了童年应有的快乐。 音乐会后,东城实验学校校长廖鸿滨告诉记者,这次音乐会只是个开始,在抚慰灾区儿童心灵方面,他们在配合志愿者做好心理辅导的基础上,还将举办书画展和大型音乐会,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10月20日,南京市民正在南京博物院参观戏剧文物展。为配合在南京举行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南京博物院首次举办了戏剧文物展,展出了从上万件馆藏品中和民间征集到的与中国戏曲有关的古代面具、古筝、弦子、青铜编钟、服饰和编磬等古乐器和皮影脸谱、皮影道具、舞蹈俑等中国戏曲文物近百件。
11月的第一个星期,由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的“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将隆重上演。届时,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六所艺术院校,12场专场演出,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各类艺术形式交相辉映,成就一场年轻学子的艺术成果大汇演。 11月8日及9日,中国音乐学院带来两场音乐会,值得一提的是两场音乐会都突出充满古典特色的江南丝竹,力图凭借其丝丝入扣的演奏、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震撼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首场音乐会《丝竹传奇》将带来弹拨乐合奏《关山月》、《酒狂》《春天》,二胡齐奏《光明行》《赛马》,琵琶古筝二重奏《春江花月夜》,扬琴五重奏《蝶梦飞竹》及《梨山痴情》,芦笙合奏《火车进侗乡》,琵琶齐奏《十面埋伏》,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民族管弦乐合奏《白衣姑娘》《节日之夜》,演奏多变、节奏流畅。 第二场音乐会《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三六》、《欢乐歌》《行街》将登台演出,《三六》在曲式结构上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式结构,《欢乐歌》为基本曲调的变奏,《行街》则为多曲牌联奏的套曲。此外,《春江花月夜》《独弦操》也会现场演奏。谭盾的《双阙》通过二胡与扬琴这两件看似无关的民族乐器完美配合,令人耳目一新。芮雪的《午夜花庭》、杨立青的《思》、高为杰的《韶Ⅰ》也将演出。 作为“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压轴演出,11月11日、12日,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将奏响专场音乐会,中国青年交响乐团曾作为中国第一支访问欧共体国家的交响乐团、由国务院文化部于1986年正式命名。作为一支高水准的优秀青年交响乐团,乐团坚持长期的严格训练和艺术实践,曾与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英国著名小提琴家尼曼和中国钢琴家傅聪等合作公演;乐团的保留曲目涵盖了从古典和浪漫时期到现代的众多著名作曲家的交响音乐代表作,并为许多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交响音乐新作进行首演。
近日,广西东兴市雅韵清逸琴筝艺术中心选送的筝笛合奏节目《姑苏行》在上海录制的“央视迎国庆电视文艺晚会”上,获得观众和导演的一致好评并荣获优秀表演奖。据该节目的总编导兼指导老师韦玉丽的介绍,《姑苏行》原为笛子独奏曲,改编后加入古筝部分,古朴典雅、韵味深长。 据悉,《姑苏行》是整台晚会中唯一一个演员着古装演绎的乐器节目,节目已在国庆期间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乡间,活跃着一支由马洒村20位壮族农民组成的马洒侬人古乐队,10月14日,乐手用琵琶、艺锣、古筝等传统乐器,走村串寨为村民祈福庆丰收、迎宾送客度佳节演奏。
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天籁之音,唱响了杭州市第三届西湖国际音乐节,昨天,杭州市的一群爱乐者,又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为音乐节摇旗呐喊。 这是最草根的声音汇合而成的迷人旋律。作为本届音乐节系列活动之一,由杭州市文化中心联合杭州知音琴行共同举办的“秋韵知音”音乐会,昨天下午在东坡大剧院隆重举行。在台上唱主角的,都是各行各业的爱乐者,有的甚至是艺校学生,但这些“群众演员”极具专业水准,民乐演奏《采茶舞曲》,十几名演员拿着各种民族乐器逐一排开,很有资深交响乐团的阵势,小提琴独奏《梁祝》、吉它独奏《爱的罗曼史》等10多首中西方经典乐章,牢牢地把家长和小朋友锁定在座位上。 音乐会的节目丰富多彩,汇集了古筝、琵琶、二胡、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中西方乐器,每到精彩之处,观众掌声此起彼伏。
17日,泰州市桃园陈庵内传出悦耳的古乐声,海陵区古筝协会的会员们为游人现场表演,为景区增添了不少风雅的韵味。据介绍,景区这种将民乐民俗引入景区的尝试颇受游客青睐。